頸動脈阻塞 腦中風最大徵兆

花蓮慈院一般神經科趙俊明主任在腦中風中心和神經加護病房照護病患,經驗豐富,他教導民衆監測自己的低密度膽固醇,以維護血管健康護腦也護心。(慈濟醫院提供)

花蓮慈院一般神經科主任趙俊明指出,多年來在臺灣十大死因名列前茅的「腦中風」,不可輕忽。他舉出數據,每6個人就有1個人會罹患腦中風,而臺灣自2016年起,腦血管疾病就蟬聯10大死因前5名。其中腦血管疾病牽連相當多,10大死因中的心臟、高血壓疾病、糖尿病、腎臟病變、糖尿病都與腦血管疾病息息相關,因此預防腦中風格外重要。

趙俊明指出,腦中風分爲「缺血性」和「出血性」,花東地區的缺血性腦中風高達75%,其中死亡率高達20.9%,其中「頸動脈阻塞」是最大的徵兆,被診斷有頸動脈硬化的病人,通常有60%至70%的比例,在全身其他地方包括肢體、心血管的血管都可能有硬化或阻塞的情況。

他說,若要確認是否有頸動脈阻塞或狹窄,可以頸動脈超音波檢查,若有需要醫師可以進行血管攝影進一步檢查。

趙俊明說,血管是否健康,低密度膽固醇(LDL-C)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低密度膽固醇越高,心血管越容易有粥狀硬化、斑塊、阻塞,而華人、日、韓更有高比例的腦中風體質,低密度膽固醇也會引起高血壓、糖尿病、脂肪肝和慢性腎臟病等等。LDL-C最好維持在100毫升血液中的低密度膽固醇在55毫克以下。

趙俊明也舉78歲的美國總統川普爲例,川普總統長期監控將低密度的壞膽固醇控制到51 mg/dL以下,並持續服藥以避免膽固醇繼續上升以維持健康。

趙俊明指出,維持低密度膽固醇是達成心血管健康重要的關鍵,當然包括種族的體質、家族史等不可改變,但後天的因素,包括控制血壓、定期檢查、健康飲食和規律運動,如有處方規律服用藥物,都是人爲可以控制的。並提醒維持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固定的運動,是對健康最好的養護與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