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人次淪「比大小」 旅遊體驗才重要

高雄餐旅大學觀光研究所教授劉喜臨說,景點人次統計的核心精神應是瞭解旅遊型態變化、改善遊憩設施與管理,提供更佳的旅遊體驗。圖爲遊客出遊留影。(本報資料照片)

觀光署修訂景點人流統計方式,學者直言,遊憩景點的統計數據原本用於觀察各景點與往年同期的成長與衰退,協助經營單位檢討服務品質與旅遊體驗,但該數據常被錯誤解釋,地方政府也把數字當成「觀光成績單」,甚至以總人次比大小,導致統計失真。

觀光最容易帶動經濟活絡,包括餐飲、住宿、遊程、購物、交通等,可說是各行各業都受惠,尤其商業不活絡的地區,更仰賴觀光客消費,拉攏旅客逐漸成爲地方官「有做事」的KPI之一。然官方公佈的數據,往往與民間感受有落差,每當一個地區旅客暴增,真實性常引發討論。

高雄餐旅大學觀光研究所教授劉喜臨說,很多縣市政府弄錯方向,景點人次應該要自己與自己比,而不是加總後拿來與各地方互比,這樣沒有意義。他強調,統計的核心精神應是瞭解旅遊型態變化、改善遊憩設施與管理,提供更佳的旅遊體驗,而非將數據視爲政績宣傳。

「不是所有數字加起來,就代表觀光做得很好。」劉喜臨強調,真正重要的是吸引遊客願意再訪、創造在地價值,而非在人次上競賽。

劉喜臨也提到,以前統計納入的據點,必須經過審定程序,例如透過門票、計數器或電信資料等客觀方式蒐集,並設有退場機制;若長期無人造訪或數據來源不明,則退出統計名單。但近年在拚觀光的壓力下,部分縣市爲了擴大數據基數,把商圈、休息區、甚至一般道路也納入計算,「這是不對的」。

有地方旅遊局官員不諱言,對民衆而言,人次是最直觀的政績,畢竟有人等於有消費,等於帶動經濟活動,這樣的觀念恐怕一時無法改變。不過,許多縣市近年都感受到舉辦大型活動帶來的效益,這些人數未必反映在景點,卻是實實在在的錢流,將是各地方重點爭取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