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動畫背後的臺灣 《獅子王》《花木蘭》都在臺代工?那年宏廣撐起的「東方迪士尼」
宏廣公司王中元設置的卡通製作辦公場地,在國內相當具規模。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78-06-21 龍啓文攝影)
「動畫趕不及,就交給臺灣吧!」這一句話,曾經在歐美動畫圈不脛而走。它不是都市傳說,而是真真切切存在於產業記憶裡的見證。
【推薦閱讀】 你看的小叮噹其實是臺灣人畫的?70年代未授權 本土漫畫家曾代打創作! 消失的童年英雄「諸葛四郎」 臺灣第一代漫畫迷的共同記憶
在七、八年級生的童年記憶裡,《頑皮豹》、《藍色小精靈》、《摩登原始人》,甚至迪士尼的《花木蘭》、《獅子王》、《泰山》、《阿拉丁》,都有臺灣動畫師的手筆。這些作品背後,共通的名字叫做——宏廣。
1980年代,留美歸國的王中元成立宏廣股份有限公司,並與迪士尼簽下合作。那個還在用紙筆、油墨、賽璐璐片的時代,宏廣一家公司,竟能包辦全球三分之一的動畫代工產值,被譽爲「東方迪士尼」。
然而好景不常。隨着中國、韓國動畫產業崛起,代工價格與速度的優勢逐漸消失。宏廣選擇轉型,投入自制動畫。2005年,歷時三年、斥資1.5億的《紅孩兒:決戰火焰山》上映,技術受到肯定,但劇情卻不被買單,票房慘淡。這場豪賭,反而成了財務惡夢。
之後的宏廣,雖然仍努力維持,但代工規模縮減、自制動畫又無法帶來穩定收益,終於走向沉寂。往日叱吒風雲的動畫巨頭,逐漸淡出產業舞臺。
而散落在各地的宏廣動畫師們,成了今日臺灣動畫產業的種子。有人成爲老師培育後輩,有人轉業,有人乾脆自己成立工作室,繼續用動畫追夢。如今我們耳熟能詳的新銳團隊裡,不少就是宏廣出身。
宏廣的故事,是臺灣動畫黃金年代的縮影,也是產業轉型的警世寓言。當年被世界驚歎的輝煌,終究停留在歷史,但它留下的精神與人才,仍在不同角落,延續着動畫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