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吃饅頭VS經常吃麪包,哪個更健康?想控糖怎麼選?一文了解
來源:健康北京
現在,不少年輕人日常以麪包作爲早餐甚至主食,並且熱衷於探索各種不同口味的新品麪包,戲稱自己爲“麪包腦袋”。也有很多人認爲,相比麪包,傳統的蒸制的饅頭纔是更健康。那麼,從健康和營養的角度來說,長期吃麪包和長期吃饅頭,到底哪個更好呢?
要分勝負,先搞清差異
首先,麪包和饅頭都是主食,它們主要的作用是提供碳水化合物作爲身體的供能來源。在基本功能這一點上,它們二者沒有多大差異。
它們的差異主要在於——
第一,麪包是烤出來的,饅頭是蒸出來的。
第二,麪包製作過程中,除了和饅頭一樣要用到麪粉(通常是高筋粉)、酵母、少量鹽之外,通常還要用到牛奶或淡奶油、雞蛋、黃油或植物油、較多的糖等。如果麪包是帶餡兒的,還需要用到相應的餡料,如肉鬆、水果/果乾、豆沙等。
做法和基礎原料的不同,決定了二者的風味不同。
烤麪包的過程會發生明顯的美拉德反應。這種反應,是指在糖和蛋白質同時存在的情況下,經高溫加工會使食物具有香味併發生棕褐色的顏色改變,能很好地提升食物的色香味。
而饅頭在酵母的作用下不斷髮酵變大、內部組織變得蓬鬆,蒸好後鬆軟白嫩。雖然製作過程沒有額外加糖,但細細咀嚼後,在唾液澱粉酶的作用下,就能嚐到絲絲甜味。再加上面粉本身的小麥香,軟彈的口感,也很迷人。
另外,添加的食材和餡料的不同,決定了麪包和饅頭總能量的不同。添加了糖、黃油/植物油和牛奶或奶油等的麪包,熱量通常要高於饅頭。
麪包比饅頭更美味、餡料更豐富?
熱愛麪包的朋友可能會爲麪包鳴不平:即便是熱量高一點,但麪包花樣豐富、餡料可以無限發揮,營養看起來更多樣化啊!
的確,市面上的麪包花樣繁多,就算不帶餡料,也有可能加入雜糧等食材,吃麪包似乎確實比吃饅頭能獲得更多樣化的營養。
不過也彆着急下結論。當下,饅頭也在不斷進化。
一方面,綠豆麪、黑米麪、小米麪、玉米麪做成的各種雜糧饅頭物美價廉,能補充白麪饅頭所缺失的膳食纖維、礦物質和B族維生素。另外,要說加餡料,饅頭也完全可以。比如在春天,槐花上市,就能吃到槐花饅頭。
再不然,菜窩窩頭、各種餡料的包子,不就是饅頭+餡料的表現形式嗎?
看來,在食材多樣性方面,麪包和饅頭完全可以打個平手。兩者都是麪食,以麪粉爲基底,只要搭配得宜,加入各種食材都沒問題。
我們在超市裡選購花式麪包或花式饅頭的時候,可以參考包裝袋上的營養成分表,看看產品營養成分的具體含量。例如,不論麪包還是饅頭,如果它的熱量和脂肪含量比較多,那就搭配一些少油清淡的蔬菜,以免脂肪攝入超標;如果蛋白質含量少,就可以搭配水煮蛋或牛奶一起吃。
升血糖,饅頭和麪包誰更快?
要從對血糖的影響方面探討饅頭和麪包孰優孰劣,就不能忽略不同軟硬度、不同製作方式的麪包、饅頭對血糖的影響差異度。
比如,貝果、法棍之類油脂含量低、口感堅硬、耐咀嚼的麪包,對血糖波動的影響相對較小。饅頭則可以選擇口感相對粗糙的雜糧饅頭、窩頭等來降低對血糖的影響。
我們選取食物成分、軟硬度等因素近似的麪包和饅頭進行血糖生成指數的比較。
鬆軟的白麪包和白饅頭無論成分還是軟硬度都差不多,因此血糖生成指數也都比較高,前者血糖生成指數爲88,後者爲88.1,幾乎沒有差異。
而口感堅硬、耐咀嚼的貝果和法棍,血糖生成指數分別爲70、57~72左右,相對來說是比白麪包和白饅頭低的,這和貝果、法棍屬於硬質麪包,耐咀嚼度高有關。饅頭中類似口感的可能要數雜糧饅頭、蕎麥麪饅頭等,二者的血糖生成指數分別爲46、67。整體情況是,普通饅頭的血糖生成指數和普通麪包類似,部分饅頭的血糖生成指數比類似口感的麪包稍低。
這一局,麪包和饅頭難分伯仲。其實,無論是麪包還是饅頭,影響血糖生成指數的關鍵不在於名字叫什麼,而在於食材成分、耐咀嚼度等。如果食材中有粗雜糧,或者口感較硬、耐咀嚼,則血糖生成指數較低,反之則較高。
想控糖,可以這樣選
在選擇麪包、饅頭時,想要對血糖控制有幫助,建議大家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01
選硬一點
再比如饅頭中的各種雜糧饅頭,或者沒發酵充分的死麪饅頭,都屬於口感較硬、較難咀嚼的種類。
02
選“雜”一點
選擇以全麥、燕麥、黑米、藜麥、南瓜等爲部分原料加工的粗雜糧麪包或饅頭,不僅營養更豐富,而且由於粗雜糧中富含膳食纖維,也能降低餐後血糖的波動,對控制血糖水平有幫助。
03
選“短”一點
挑選時注意看配料表和營養成分表,儘量選擇沒有夾心,原料簡單、配料表較短的麪包或饅頭,以免攝入太多添加糖、油脂或其他食品添加劑。
來源:人民日報、科普中國微信公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