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部長出2顆「棒球大」腫塊 男童靠標靶藥擺脫呼吸器

周小弟使用口服標靶治療後,3個月內腫瘤就明顯縮小,也不再需要24小時靠呼吸器過活,終於有機會全家出國旅遊。(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提供/林周義臺北傳真)

周小弟出生即診斷出第一型神經纖維瘤,1個月大時,就因腫瘤壓迫氣管接受氣切。隨着年齡漸長,腫瘤不斷增大、增生,頸部兩顆棒球大的腫瘤導致面容歪斜,而胸腔內腫瘤甚至壓廹了氣管與大血管,出現嚴重脊椎側彎。所幸,加入恩慈療法接受口服標靶治療後,成功縮小腫瘤,不必再24小時靠呼吸器維生,開心迎接國中生活。

第一型神經纖維瘤 (NF1) 發生率爲3000分之1,半數源自家族遺傳,半數來自基因突變,常見症狀爲嬰兒時期開始出現咖啡牛奶斑。3~5成患者會長出叢狀神經纖維瘤 (PN) ,沿着神經生長,並會隨時間長大,通常在15歲前增長速度最快,不僅長在外觀可見之處,也可能在體內長成大片腫瘤,壓迫內臟器官,症狀複雜且多樣,導致容貌受損、疼痛、運動功能障礙、骨骼發育問題、壓迫呼吸道、視力受損、影響膀胱及腸道功能。

叢狀神經纖維瘤難以經由手術根除、複發率高,且手術風險大,甚至有逾半數的患者無法動手術,原因在腫瘤會包裹住或緊鄰重要器官、具侵襲性,難以確保在不導致嚴重失能的狀況下完全切除,這項患者過往僅能仰賴支持性療法、定期追蹤。

所幸,今年2月1日起,第一線口服標靶已納入健保,適用於3歲以上未滿18歲第一型神經纖維瘤合併有叢狀神經纖維瘤患者,同時符合:(1)無法手術切除;(2) 具有症狀且嚴重的叢狀神經纖維瘤。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舒靜嫺說,終於盼到口服標靶藥納入健保,相信可爲病友帶來更多正向改變。

臺大醫院小兒神經科醫師範碧娟提醒,有症狀的患者相較於無症狀患者,致死率高6倍。雖然叢狀神經纖維瘤多是良性,但仍有8~3%的風險轉爲惡性周邊神經髓鞘瘤 (MPNST),癌變後5年存活率僅3~5成。家長們若察覺孩子出現症狀,應前往小兒神經科、小兒血腫科或小兒遺傳科尋求專業協助,如有照護上問題,亦可向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求助。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神經內科醫師周怡君表示,口服標靶藥是透過精準阻斷突變基因,降低細胞複製增生。臨牀試驗結果顯示,高達 84%患者治療3年後沒有出現腫瘤擴大,且有超過3分之2患者的腫瘤體積顯著縮小至少20%。標靶藥僅需每日口服兩次,是便利的治療選擇。

今年12歲就讀國中的周小弟,出生即面臨死亡威脅,幾年下來傷口反覆病菌感染,頻繁進出醫院。腫瘤持續增長之下,2歲時脖子上的腫瘤已大如2顆棒球,脊椎也因腫瘤壓迫進行矯正手術。使用口服標靶治療後,3個月內腫瘤就明顯縮小,也不再需要24小時靠呼吸器過活,終於有機會全家出國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