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韻佳音梨園香

《掛畫》

《打金枝》

《探谷》 傳習社學員們已逐漸走向舞臺中央,承擔起傳承晉劇藝術的大任。

舞臺,見證了演員的汗水和光輝。經過幾年的磨鍊,19歲的嚴思瑩已成爲名副其實的“角兒”。

梨園新苗

以戲促功

下鄉巡演

粉墨登場

長袖盈風

著名晉劇表演藝術家謝濤現場向學員們傳授技藝。

胭脂輕輕點出千古悲歡,細韻緩緩道來滄海桑田。

大幕拉開,緊密的鼓點中、輕移的蓮步間、熟悉的鄉音裡,凝集的是“中國戲曲藝術之鄉”的厚重,展現的是傳統晉劇的精妙。

走過蜿蜒的街巷,熙熙攘攘的街道中矗立着一座禮堂,是晉劇傳習社的訓練基地。踏進大堂,一聲穿透人心的戲腔,把凡塵的嘈雜隔絕開來。遠遠得見戲臺之上,一個纖纖的身影來回行步,袖衣翻轉,一束燈光射下,好似蝶蜂飛舞,靈動巧人,讓人不禁心底泛起漣漪,思緒飄遠……

晉劇之美,美在唱腔。晉劇,又稱山西梆子,是山西三大聲腔劇種之一。其音樂以板腔體爲主,兼有少量的曲牌體,音樂結構比較簡單,曲調優美動聽,表演質樸大方。坐在臺下,就着簡單的節拍,演員啓口輕圓,收音純細,在一唱三嘆、一腔一調中,將閨閣閒愁、離人思緒、興亡之嘆講述得淋漓盡致,讓人心魂搖曳,神思悠然。

晉劇之美,美在姿態。一方舞臺,一個轉身便是幾千年的滄桑浩蕩;一扇木門,一進一出便是一個人的命運起落。看指尖遙指,觀腳步輕點,那便是離愁別恨,那便是情思綿綿。邊歌邊舞,舒展之間,道不盡的是晉劇的風姿楚楚。

晉劇的唱腔、姿態,無不令人陶醉,但更惹人動容的,是晉劇人的執着。

晉劇之美,美在堅守。高亢激昂的情緒、豐富婉轉的唱腔、獨具特色的髯口功……晉劇表演藝術家、戲劇“梅花獎”獲得者謝濤老師在給晉劇傳習社的小演員們排練《爛柯山下》時,一套行雲流水的戲曲程式,便將戲中人物的內心展現得淋漓盡致。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謝濤老師的出色表演背後是她40多年的堅守。“我只是晉劇的一個符號,我的背後是一部部好戲,一個不斷髮展的劇種。”謝濤主攻鬚生兼老生,戲裡演繹王侯將相,臺下傳承手眼身法。如今年近60的她就是閒不住,排新戲、搞講座、創辦傳習社……作爲晉劇藝術的傳承人,她總想着要把畢生所學,傳承給年輕人,力推晉劇上康莊。

但是迫於娛樂形式多樣化、練功苦、薪酬低等原因,找不到“戲苗”成了一個棘手的問題。正當“老晉劇人”一籌莫展時,一次去離石的演出,讓他們邂逅了一個“苗圃”。在離石演出時,謝濤注意到臺下有一羣10多歲的孩子在看戲。詢問得知,這羣孩子來自呂梁市藝術學校戲曲班,聽說有晉劇名家來演出,便趕來觀看學習。這一幕,讓謝濤感動不已。演出結束後,謝濤特意去戲曲班看了孩子們的訓練和表演,並跟孩子們約定:帶他們走進梨園。

2020年7月20日,太原市晉劇藝術研究院正式與呂梁市藝校簽約,合作共建實習基地,並先後選拔百餘名學員進入傳習社培養。有了這些“戲苗”,謝濤親自掛帥,號召太原市晉劇藝術研究院的老中青演員們一起上陣,針對每個學員學習的行當和條件,量身打造教學計劃。通過一系列有效舉措,太原市晉劇藝術研究院創新打造出劇院+基地+院校“一體兩翼”教學培養模式,蹚出一條梨園育苗新路子。

如今,這些學員們的唱腔、身段、技巧、武功、器樂等專業能力都得到了明顯提高,並排演了不少紅色經典劇目片段和經典傳統劇目,參加了惠民演出、下鄉演出等衆多活動。這些“戲苗”的夢想正在一步步變爲現實。

除了培養後備力量,謝濤還很注重傳統晉劇與時代的結合。今年,她更是邁出創新的一步,將晉劇和年輕人喜愛的網遊《逆水寒》達成首次合作,希望通過數字潮流,讓古老的晉劇藝術在新時代綻放出多樣化的生機與活力。

揣一絲情懷,帶一份從容,嘗試走進梨園,讓晉劇不再孤寂,讓其昇華爲歲月帶不走的最美聲音……

來源:太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