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用中國AI 抑制發展潛力

(圖/路透)

中國DeepSeek正式發佈其多模態AI系統,路透社隨即以「生成式AI技術再突破」爲題進行專題報導,引發1月27日以來美國股市大幅波動,同時引起全球科技界的廣泛討論。

媒體對科技產品的報導架構,往往在技術問世初期便形成認知定錨效應。以OpenAI的GPT系列發展歷程爲例,2020年GPT-3發佈時,《連線》雜誌統計顯示,超過80%英語媒體使用「革命性突破」作爲標題關鍵詞,這種敘事直接影響公衆對AI技術的期待值。皮尤研究中心2021年調查證實,62%美國民衆認爲「AI將在十年內取代多數人類工作」,較2019年同類調查上升22個百分點。

在地緣政治維度,媒體敘事差異更加顯著。《自然》期刊2022年研究指出,西方媒體報導中國科技企業時,45%內容涉及「國家安全疑慮」,這個比例是報導美國同類企業的3.2倍。典型案例可見於自動駕駛領域:美國Waymo在加州進行道路測試時,媒體多聚焦「技術成熟度」;而百度Apollo在北京測試的同類技術,報導重點則轉向「數據跨境流動風險」。這種差異直接反映在市場估值上,麥肯錫2023年報告顯示,中美自動駕駛企業在技術指標相近的情況下,北美公司平均估值高出亞洲同業41%。

此外,臺灣行政院於2025年2月3日宣佈,基於資安考量,全面禁止公務機關使用中國新創公司DeepSeek的人工智慧(AI)服務。行政院長卓榮泰在政務會議中指出,DeepSeek的AI系統可能涉及資料來源取得違反著作權法,並在語言模型訓練上存在思想審查與資料偏異問題。此外,該服務的運作機制可能導致使用者數據上傳至中國,增加資安風險,甚至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這項決策與數位發展部的事前警示一致,顯示臺灣對於中國科技產品的高度警戒。

這類政策制定層面的民意壓力並非臺灣獨有,南韓、法國、義大利和愛爾蘭等國家也正在審查DeepSeek對個人資料的處理方式,顯示對該AI服務的關注不僅限於臺灣。

2023年6月,當DeepSeek研究人員在arXiv平臺發佈新型演算法時,部分媒體以「技術潛在風險未明」爲由延遲報導,此舉引發學界對「資訊過濾權」的激烈辯論。

如今,臺灣政府認爲AI技術是國家安全與社會信任體系的一部分,包括南韓、歐盟等也反映對AI資安、數據合規的持續關切。

總之,媒體應扮演「技術轉譯者」角色,將專業知識轉化爲公共討論的建設性素材;政府政策也應在資安風險與科技創新之間尋求平衡,避免過度限制而抑制技術發展潛力。(作者爲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