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天龍八部》段譽的風流老爹…「大理國」歷史上真有段正淳
圖爲遊客遊覽大理古城。 新華社
大理古國曆史悠久、文化燦爛,是雲南最早的文化發祥地之一。遠在四千多年前,白族(編按: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列中國第十五大民族)先民就在這裡繁衍生息,秦漢之際,大理與內地的交往因蜀國古道而極爲密切。如今的雲南大理,山川秀麗、資源豐富,居住着多個少數民族,是唐代南詔(編按:八世紀時興起的中國西南部古國,其國民主要由烏蠻和白蠻組成,白蠻又稱白族、民家)和宋代大理國五百年來都邑的所在地,素稱「文獻名邦」,以「風、花、雪、月」(編按:指下關風、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聞名於世。
歷史上,大理國是段氏的天下,金庸曾在《天龍八部》中,提到大理段氏皇族的恩恩怨怨。那麼真實的歷史,是否也如小說中描寫的那樣撲朔迷離呢?而大理國的命運走向又是如何?
大理國是中國宋代以白族爲主體的少數民族所建立的國家,疆域大致是現在的中國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緬甸北部地區,以及老撾(寮國的古稱)與越南少數地區。
大理是雲南最早的文化發祥地之一,博望侯張騫西域歸來後,關於這條通道的報告,激起漢武帝經營西南邊疆的雄心。西漢元封二年(西元前109年)漢朝在這裡設置了隸屬益州郡的葉榆、雲南、邪龍、比蘇、崔唐、不韋等縣。隋朝及唐初時,居住在洱海區域的原始居民從事狩獵、捕魚,以及種植水稻和飼養家畜,有較高的農業生產水準,並在洱海西面建築太和、羊苴咩、大釐等較大的城邑;洱海的南岸建有石和、石橋等城,一度成爲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唐朝興盛時期,洱海周圍出現蒙巂、越析、浪穹、邆賧、施浪和蒙舍等六個「詔」(部落)。六詔中,蒙舍詔居南,故稱南詔。738年,蒙舍詔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征服了其他五詔,統一洱海地區,遷都太和城。其後,南詔逐漸擴大勢力範圍,在強盛時期,其疆域北抵大渡河,南到越北,西接印、緬邊境,東達貴州北部和廣西西部。
南詔從第一世王細奴邏,到末代王舜化貞,共經歷十三個君主的統治,於897年被權臣鄭買嗣所滅。段氏在雲南真正的發展壯大起來,正是在南詔統治時期。在傳說中,段氏家族在雲南的第一位英雄名叫段赤城,他曾殺死巨蟒,被當地白族奉爲「本主」,也就是地方保護神的意思。但這只是一個傳說中的人物,真實性不可考證。
在歷史上,段家爲南詔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新唐書.南蠻傳》記載,唐宣宗時,安南經略使(編按:官名,由朝廷派遣以巡按地方事務的官員,後多爲高階軍官,甚至是少數民族首領的加職)貪暴,對那裡的少數民族「棠魔蠻」族進行殘酷的剝削,一斗鹽就要換他們的一頭牛。少數民族不堪壓迫,與南詔大將段遷合力攻陷安南都護府,取得今紅河州南部及文山州的地盤。段家可說爲南詔創下了豐功偉績,此後,段氏家族一直都在南詔政權中擔任重要官職。
在大理國建立以前,「大理」一詞沒有出現在有關的史籍中。據有關大理的史籍記載,「大理」一詞源於南詔國第十一世王世隆的國號「大禮國」。「禮」與「理」諧音,爲「大治大理,富國興邦」的意思。
南詔後期,統治集團內部出現貴族豪強各自專政、擅權的情況。859年,南詔第十一世王世隆改國號爲「大禮國」,想「以禮治國」,力圖維護搖搖欲墜的統治。902年,權臣鄭買嗣殺了南詔第十三世王舜化貞,推翻立國近兩百年的南詔國,建立了「大長和國」。927年,東節度使楊幹貞殺了大長和國第三世王鄭隆亶,滅了大長和國,擁立清平官趙善政爲國王,國號「大天興國」。十個月後,楊幹貞又廢趙善政而自立爲王,國號「大義寧國」。
他們彼此混戰,實行苛政重賦,百姓紛紛起義。937年,通海節度使段思平以「減爾稅糧米半,寬爾徭役三載」的諾言,聯合滇東37部,滅了楊幹貞的大義寧國,佔領大理地區,建立號稱「大理國」的新政權。自此,大理開始以其國名在史籍中出現。
從902至937年,南詔滅亡後的三十年間,洱海地區三個短命王朝倉促更替,民不聊生。在分崩離析的歷史背景下奪取政權的段思平,建立政權後,「更易制度,損除苛令」,實行新政、改革舊制、推行禮治,取國號爲大理,就是要大大調理各方面的關係,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理」與「治」同義,「大理」即「大治」的意思。從此,大理一詞便成爲以洱海爲中心的白族地區之專有地名。
937年段思平滅南詔建國,國號大理。段思平是大理的締造者,大理喜瞼(今喜洲)人,祖籍甘肅武威,祖上世代爲南詔大臣,威名顯赫。段家爲南詔的開國功臣,段氏家族一直都在南詔政權中擔任重要官職。到了段思平這一代,段家家道中落。段思平年幼時,「惟甘貧度日」,年紀稍長,又牧羊山中。儘管如此,世宦家庭培養出他的治世才幹及文韜武略。成年後,段思平由於武藝超羣、才幹出衆,被升爲幕覽(各府副將),後來他因積功升至通海節度使,成爲統轄一方的大將。
《消失的古國:考古學家如何發掘歷史上存在、但地理上消失的36個國家》。圖/大是文化提供
段思平傳十二世至段廉義時,權臣楊義貞於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殺段廉義自立。四個月後,善闡侯高智廉命其子高升泰起兵誅殺楊義貞,立段廉義之侄段壽輝爲王,後段壽輝傳位給段正明。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年),高升泰廢段正明,自立爲王,改國號爲大中國。升泰去世後,其子遵遺囑還王位於段正明之弟段正淳,段氏復立,史家稱之爲後理國。1096年,段正淳復改國號爲大理。
1253年,大蒙古國忽必烈「革囊渡江」徵雲南,滅大理國,後建雲南等處行中書省,原大理國王段氏被任爲大理世襲總管。
(本文摘錄自《消失的古國:考古學家如何發掘歷史上存在、但地理上消失的36個國家》,大是文化出版,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