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一名員工,融資5.4億

一家創業公司想要獲得上億融資,其團隊規模的下限是多少?來自挪威的Actithera給出了答案:一名員工足矣。

近日,放射性藥物生物技術公司Actithera宣佈完成超額認購的A輪融資,金額達7550萬美元,摺合人民幣5.4億元。

本輪融資的資本陣容堪稱豪華。領投方包括德國製藥巨頭默克公司旗下的MVentures,以及歐洲老牌風投Sofinnova Partners、Hadean Ventures和4BIO Capital。此外,Bioqube Ventures、Innovestor's Life Science Fund、Investinor、Surveyor Capital等歐洲各國VC,以及以色列知名風投Arkin Holdings管理的Arkin Bio Ventures II基金也參與了本輪注資。

Actithera成立於2021年,總部位於挪威奧斯陸和馬薩諸塞州劍橋,主要開發基於單克隆抗體的放射性藥物,用於腫瘤及其他難治性疾病的治療。值得注意的是,成立4年,這家公司有且僅有一名員工,就是創始人Andreas Goutopoulos。

這一幕稍顯魔幻。雖說早期投資就是投“人”,但是作爲一家已經進入A輪、需要產品驗證的公司來說,通常需要一個較爲完整的團隊架構。反差背後,恐怕只有一個原因可以解釋——賽道足夠熱,創始人能力足夠強,變相擡高了投資入局的門檻。

此外,有投資人對投中網表示,在強調產業生態協同和AI技術爆發的大背景下,類似的“小團隊”創業模式終會成爲系統性變革下的必然趨勢。

核藥專家創業,一個人撐起一家公司

在介紹這家公司之前,先簡單科普一下什麼是“核藥”。

所謂核藥,又稱“放射性藥物”,是一類利用放射性核素標記的化合物,核心特點是通過放射性核素的衰變特性(如發射γ射線、正電子等),實現對人體生理、生化過程的動態監測或靶向治療,廣泛應用於腫瘤的診斷與治療。

Actithera的創始人Goutopoulos,就是一名資深的核藥領域專家,擁有超過25年的製藥和生物技術行業經驗。他此前曾在德國製藥巨頭默克旗下子公司EMD Serono擔任藥物化學家,一呆就是17年。

2008年,Goutopoulos轉入默克風險投資部門M Ventures擔任“駐場企業家”,這是默克公司鼓勵內部創新的一項舉措,即允許專家在公司內部進行孵化創業。正是在此期間,另一醫藥巨頭諾華研發的前列腺癌核藥Pluvicto,在III期臨牀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引起市場廣泛關注,這一事件更加點燃了Goutopoulos的創業熱情。

Pluvicto的一個關鍵特性是“快進慢出”:在血液中快速清除,但在腫瘤內停留時間長,進一步保障了治療的療效與安全性。不過Goutopoulos發現,這種特性難以在其他靶點復現,他認爲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從化學結構入手——用“共價結合”來增強腫瘤內藥物的滯留時間。

於是2021年,在M Ventures和Arkin Bio Ventures II的支持下,Goutopoulos創立了Actithera,並開創了一種化學驅動的RLT精準方法。公開資料顯示,Actithera成立之初便獲得了一輪2200萬美元的融資,但具體投資機構並未透露。

拿到資本的資金支持後,Goutopoulos並未急於拓建團隊,而是將資源和精力用於產品和技術研發上。

截至目前,Actithera的管線已經披露了4個項目,一個FAP靶向和其他三個未公開靶點,藥物類型包括小分子和肽。

其中,靶向FAP的共價核藥ACT017是公司的核心管線,臨牀前數據顯示,ACT017在胃癌模型中可使腫瘤體積縮小80%以上,且對正常組織損傷較小。據瞭解,公司計劃2025年啓動ACT017的I/II期臨牀試驗,後續還將擴展至胰腺癌等其他實體瘤。

總結下來,Actithera的獨特性主要有兩點,一是創始人在覈藥領域有着豐富的經驗積累,並且擁有默克公司與M Ventures做背書;其次,公司首創的化學驅動的RLT精準方法,解決了當時的治療難題,實現了技術突破。這也使得這家初創公司,在只有一名員工的情況下,就受到了衆多知名風投和產業資本的追捧。

年融資超120億美元,“核藥”站上風口

如果把視野擴展到整個行業,不難發現,Actithera所處的核藥賽道已然成爲一片藍海。

根據MEDraysintell,2022年全球核藥市場規模約爲70億美元,預計2022-2028年全球核藥市場規模將以CAGR 18%增長至約187億美元。

資本市場對於核藥的關注度也在逐步攀升。根據行業數據,2024年全球核藥融資總額突破120億美元,較2020年增長3倍;2025年上半年,全球核藥領域融資總額已突破60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45%,關注度達到歷史新高。

再看國內。早在2023年,中國的VC就開始關注核藥市場。據不完全統計,當年有17家核藥企業獲得了融資,融資總金額突破13億美元。其中,先通醫藥於2023年7月完成了超11億元E輪融資,資方涵蓋了國投創業、國調基金、中信金石、錫創投、粵科、疆亙資本、磬石資本等一衆國資、產業資本和知名財務投資機構,這筆融資當時也創下了國內核藥單筆融資最高記錄。

同年,另一家核藥企業核欣醫藥也獲得了由同創偉業、山藍資本領投的超1億元A輪融資。2025年7月,核欣醫藥研發的全球首個雙靶點治療性核藥177Lu-HX02注射液正式獲批臨牀,被視爲中國核藥領域的里程碑事件。幾乎同一時間,該公司再獲來自中核基金的戰略投資。

關注核藥領域的投資人劉威(化名)告訴投中網,核藥近年來之所以得到資本市場的廣泛關注,主要源於兩點:

首先是市場需求驅動。當前全球癌症發病率持續上升,核藥作爲腫瘤早期診斷、療效評估的核心工具,需求旺盛;與此同時,隨着老齡化加劇,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經疾病,以及冠心病的早期診斷依賴核藥,這類需求增長明確。

其次是政策扶持。此前,中國已將核醫學納入《“十四五”醫藥工業發展規劃》重點發展領域,鼓勵放射性藥物創新研發;部分核藥已納入醫保,降低患者負擔。

不過他也強調,技術壁壘高、生產與物流限制以及平均8-10年的研發週期,都是當下機構投資核藥時需面臨的挑戰與風險。

“小團隊”創業已成必然趨勢

最後聊一下創業模式的話題。

Actithera本輪融資之所以備受市場關注,除了所處行業前景廣闊、背後資方陣容豪華之外,更關鍵在於其獨特的創業模式——一個人就是一家公司。

“Actithera實質上是藉助了默克公司以及M Ventures的資源和生態優勢,才得以輕裝上陣。在如今強調構建產業生態的背景下,小團隊甚至單兵作戰也將會成爲未來的一個必然趨勢。”上述投資人表示。

簡單搜了一下,類似的案例的確不少。比如美國從事罕見病藥物研發的Callidus Biopharma,這家公司初創時只有2.5名員工——兩名科學家以及一個兼職財務。通過藉助藥明康德的生物製藥研發平臺,Callidus Biopharma迅速展開了多項研究,並最終被專注於罕見病藥物治療的Amicus Therapeutics以1.3億美元收購。

當然,AI的不斷髮展,也將助推這一“極簡模式”。

以今年初剛獲得1700萬美元A輪融資的Gumloop爲例。這是一家針對零基礎編程人士的無代碼平臺,Instacart、Webflow、Rippling、Samsara等中大型公司都是他們的客戶。

據媒體報道,這家公司目前只有兩個創始人全職,公司的很多業務都是通過AI Agent完成的。其創始人Max Brodeur-Urbas認爲,未來公司的團隊規模不會超過10人,他們的目標就是10個人打造估值10億美金的公司。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創業市場上將涌現更多類似Actithera、Gumloop的極簡團隊,但盲目追求“人少”絕非創業成功的捷徑,關鍵還是在於是否擁有自己獨特技術護城河和生態協作力。未來的贏家,屬於那些用AI放大人類創造力、也深知何時引入外部生態力量的“混合型創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