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動了梅》金牌之外的火藥味 印巴衝突蔓延到運動賽場
印巴無論是邊界的軍事交火,還是奧運會的體育競技,雙方始終如影隨形,爭鋒相對,將彼此的恩怨從戰場延續到球場。(圖/美聯社資料照)
印度與巴基斯坦,一對因宗教與歷史分裂的鄰國,從1947年英國殖民結束、印巴分治開始,便陷入至今難解的對立與衝突。無論是邊界的軍事交火,還是奧運會的體育競技,雙方始終如影隨形,爭鋒相對,將彼此的恩怨從戰場延續到球場。比起其他國家之間純粹的競技較勁,印巴在賽場上的對決,常常帶着一種「國仇家恨」的氣氛——尤其在曲棍球與板球等賽事中更是明顯。
早在英國殖民時期,板球與曲棍球被引進南亞,並逐漸深植於印巴兩國的文化與教育體系之中,曲棍球更是在20世紀初期成爲兩國的國技級項目。1928年,印度首次參加奧運曲棍球比賽便奪金,並接連在1932、1936、1948、1952、1956奧運會實現前無古人的六連霸。當時,巴基斯坦尚未成立,兩國運動員其實同屬一隊。
獨立後,雙方分裂成兩支國家隊,但曲棍球場上依舊是「昔日戰友,今日敵手」。1960年羅馬奧運,巴基斯坦終於一雪前恥,擊敗印度奪金,終結其連霸紀錄,這不僅是體壇的大事,更象徵政治與國家認同的翻轉。每當印巴對決,場邊觀衆的情緒也格外激動。曲棍球原本就是碰撞激烈的運動,當雙方隊員手持棍棒、全速奔跑時,場上常因肢體衝突而演變成「半武鬥」,媒體甚至曾以「曲棍戰爭」形容這類賽事。
除了曲棍球,板球賽場也成爲印巴矛盾的延伸,在南亞地區,板球是比足球還重要的國民運動。當印度對上巴基斯坦,不僅場內座無虛席,場外也常出現警力戒備,生怕球迷情緒失控。一次勝利,可能讓某一方民衆徹夜狂歡;一次失敗,卻也可能引發抗議、焚燒選手肖像的激烈反應。
如今,印度正積極爭取2036年奧運主辦權,卻面臨來自政治局勢不穩、恐攻頻傳的國際疑慮。與之競爭的首爾與伊斯坦堡,不僅具備高市民支持率,也提出創新構想,試圖脫穎而出。國際奧會(IOC)將於2029年決定主辦城市,而印巴衝突的走向,也勢必成爲評估的關鍵變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