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證券法律事務的破局者”——對話磐明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張勤
(原標題:“金融證券法律事務的破局者”——對話磐明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張勤)
作者:李雪晴
導語:
在中國資本市場蓬勃發展的三十餘年中,金融證券法律事務始終是推動企業合規化、國際化的重要力量。而在這條專業賽道上,張勤律師無疑是一位“破局者”——從1993年執業至今,她不僅主導了復星國際、波司登港股上市、森馬服飾、保隆科技A股上市、首批民營商業銀行華瑞銀行籌建等標杆性項目,更以獨創的法律科技工具和深刻的行業洞察,持續推動着金融證券法律實務的革新。近日,本報記者專訪了這位榮膺《商法》“A-List法律精英”的資深律師,聆聽她對行業發展的思考。
從零到一:中國資本市場法律實務的拓荒者
1990年,剛從廈門大學法律系畢業的張勤,未曾想到自己會成爲中國證券法律實務的見證者與塑造者。
“早期資本市場連《公司法》都沒有,企業改制依據的是《股份有限公司規範意見》。”回憶起步階段,她笑着提及1996年在廣州培訓學習的經歷,“那時全國僅四批律師通過證券業務資格考試,我考取了卻因福建證券業務市場有限難以獲得業務機會,這才決定來上海。”
2000年,她加入瑛明律師事務所,恰逢A股覈准制改革。“在海南駐場三個月,我每天‘偷師’券商和公司律師的討論,把招股書驗證當作入門教材。”這段“從零開始”的經歷,讓她迅速掌握IPO業務核心邏輯,也爲日後處理數十多家公司跨境上市等複雜項目埋下伏筆。
不放過任何一個疑問:專業主義的極致踐行
張勤律師的專注在業內是出了名的。“記得汶川地震時,上海震感明顯,我正在開電話會議。客戶在電話裡喊地震了,我擡頭才發現辦公室早已空無一人。”這種物我兩忘的狀態,是她應對複雜項目的秘訣。
這種專注也體現在她對年輕律師的培養上。“我要求團隊不僅完成任務,更要理解商業目的。”她舉例說,在提供解決方案時,她會要求提供基礎方案、優化方案和風險預案。“只有真正理解客戶的商業訴求,才能給出精準的法律建議。”
用技術打破效率天花板:法律與科技的跨界融合
2020年起,她開始將三十年經驗轉化爲數字化工具。
“跨境證券交易合規涉及不同法域,人工比對效率太低。”她開發的“跨境證券交易法律合規智能比對工具”,能自動識別中美港三地監管差異,被多家企業採用。類似工具還有“上市公司法律事務風險管理平臺”,可實時反映上市公司的法律事務風險管理動態。
“科技不是替代律師,而是讓我們更聚焦於核心判斷。”,“傳統盡調需兩週,藉助系統三天就能生成風險圖譜。”藉助這種創新工具帶來的非凡效率,從提交申請到成功掛牌上市不到4個月的金源氫化分拆上市項目讓她榮登《商法》年度傑出交易案例榜單,也印證了她“律師必須擁抱技術革命”的前瞻觀點。
註冊制時代的變與不變:對行業未來的深度洞察
談及科創板註冊制改革,張勤律師展現出戰略眼光。“審覈節奏加快,但法律人的責任更重了。”在2020年天匯資本研討會上,她曾提醒企業:“註冊制不是‘放水’,招股書的法律風險披露必須經得起時間檢驗。”她參與撰寫的《從港交所拓寬“特專科技公司”上市資格條件看上市地選擇》一文,成爲未盈利科技企業選擇上市地的重要參考。
對於年輕律師,她的建議樸實卻深刻:“龜兔賽跑中,烏龜能贏是因爲從不改變方向。”正如她三十年如一日深耕證券法律領域,最終成爲行業公認的“老法師”——這種長期主義,或許正是“傑出”二字的真正註腳。
結語:
採訪結束時,張勤律師正籌備一場關於新《公司法》的講座。從青澀的法學畢業生到行業領軍者,她始終保持着“第一天入行”的熱情。正如磐明首席合夥人陳瑛明所言:“她總能用專業超越客戶預期。”而在中國資本市場法治化進程中,像張勤律師這樣始終致力推動金融證券法律事務發展的律界精英們,將與那些里程碑式的案例一起被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