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數據跨境流動將更加高效規範
中國人民銀行等6部門日前聯合印發《促進和規範金融業數據跨境流動合規指南》,旨在促進中外資金融機構數據跨境流動更加高效、規範,進一步明確數據出境的具體情形以及可跨境流動的數據項清單,便利數據跨境流動。
2024年國家網信辦出臺的《促進和規範數據跨境流動規定》(以下簡稱《規定》),爲中央金融管理部門進一步優化金融業數據跨境流動管理要求打開空間。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完善數據基礎制度,深化數據資源開發利用,促進和規範數據跨境流動。
近年來,隨着金融領域對外開放的深入,“引進來”和“走出去”並舉,外資金融從業機構不斷在華展業興業,中資金融從業機構加速拓展海外市場,數據跨境需求日益迫切。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高級研究員龐溟表示,統籌好發展與安全,給予金融從業機構明晰的跨境流動規則,以此促進金融業數據跨境流動更加安全、有序、高效,對於提升我國金融高水平開放,打造更加友好包容的營商環境,增強國際競爭力和規則影響力均具有一定積極意義。
記者從人民銀行了解到,此次《指南》的制定已醞釀多時。2024年3月,人民銀行牽頭成立金融數據跨境專項工作組,組織各類型中外資金融從業機構深入調研跨境金融業務需求,梳理業務場景和出境數據項清單,經過充分研究論證,最終形成《指南》。近日,人民銀行已組織專題解讀會,面向相關管理部門以及各類型中外資金融從業機構,深入闡釋政策要點,幫助機構更好理解《指南》內容。
具體來看,此次《指南》重點圍繞個人信息和重要數據出境,明晰金融業數據跨境流動規則指引。一是針對跨境支付、跨境匯款、跨境開戶、跨境購物等活動情形,結合金融業務實際,擴展形成47項具體的可免予申報數據出境安全評估、訂立個人信息出境標準合同、通過個人信息保護認證的金融業務場景,全面銜接《規定》第五條相關要求;二是針對無法免於數據跨境相關合規義務,但基於實際情況又存在數據出境需求的,梳理形成常見金融業務場景61項;三是明確金融從業機構需在充分評估並確保相關業務與數據處理活動符合法律、行政法規和中央金融管理部門管理要求的前提下,方可向境外提供數據。
“《指南》指導金融從業機構更好落實《規定》要求,充分發揮政策紅利,進一步便利金融業數據跨境流動。”招聯首席研究員、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董希淼介紹,銀行爲客戶辦理跨境交易業務、境內個人在境內電商平臺購買境外商品/服務所涉及的跨境付款服務等諸多實際場景,均在《指南》中明確可免於數據出境安全評估等合規義務,爲正常的跨境金融業務開展降低合規成本,提高企業運營效率。而針對《規定》中無法豁免出境安全評估義務的常見數據跨境業務場景,《指南》亦給出金融管理部門認可出境的情形,方便外資金融從業機構在華展業時與集團母公司之間溝通交互。
《指南》還充分銜接現行法律法規、金融管理部門要求,規範行爲,防範數據安全風險。龐溟表示,《指南》梳理提出金融業務場景類別、描述及對應個人信息數據項清單,避免金融機構因自由裁量權過大造成數據違規出境,從源頭治理潛在風險隱患。
下一步,人民銀行將會同相關部門根據《指南》實施情況及效果,不斷優化完善,持續推動金融業高水平開放。(經濟日報記者 馬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