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女主管頭痛炸裂「止痛藥也沒效」 醫示警3狀況應就醫
▲金融女主管操盤頭炸裂!止痛藥竟吃到沒效,示意圖。(圖/視覺中國CFP)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一名40多歲從事金融業的女性主管,因爲操盤長期作息不正常與工作壓力,讓她變成慢性化頭痛,每個月吃止痛藥的日子比不吃還多,且感覺越吃越沒效、逐漸影響工作表現,甚至一週得請一天假。醫師提醒,若每個月偏頭痛發作頻率超過4天,或頭痛明顯影響生活及日常活動、急性治療藥物療效不佳時,即建議就醫。
根據臺灣年輕病友協會去年調查顯示,近7成的頭痛患者需要請假在家休息,平均每人每月要請3天病假,即使勉強上班,容易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影響職場表現。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教授、腦中風病房主任張庭瑜表示,偏頭痛是種複雜、具特定症狀的原發性頭痛,幾乎是中到重度疼痛,容易造成日常生活失能,有患者一發作就是好幾小時,更因此影響工作出勤,引發職場的人際關係緊張。因此,診斷、治療與預防都需專業判斷與個人化處置。
張庭瑜指出,偏頭痛好發於20到60歲的族羣,以正值生產力階段的青壯年人口比例最高。典型的症狀包括:怕光怕吵、噁心、嘔吐,越動越不舒服,搏動性頭痛(感覺血管跟心都在跳)等,且逾4成患者是頭的左右兩邊都痛。而臨牀上偏頭痛患者常在頭痛發作時自行吃止痛藥緩解,除少部分會一開始就至神經內科門診求診,其餘往往由其他科醫師轉診,或甚至痛到很嚴重、止痛藥無效才直衝急診。
張庭瑜表示,止痛藥雖可緩解當下疼痛症狀,卻無法預防頭痛發生的嚴重度與頻率。若每週止痛藥服用超過2、3次,頭痛還可能伴隨止痛藥過度使用而惡化,越吃越沒效、最後變成「藥物過度使用頭痛」。而即使止痛藥使用沒有過量,經年累月沒有適當治療的偏頭痛會容易「慢性化」,當持續3個月以上、每個月至少有一半的日子在頭痛,就可能診斷爲「慢性偏頭痛」,治療難度更高。
臺灣頭痛學會理事長、光田綜合醫院神經醫學部部長楊鈞百醫師提醒,當每月偏頭痛發作頻率超過4天,或頭痛明顯影響生活及日常活動、急性治療藥物療效不佳時,建議就醫並使用預防性藥物減少發作。
至於預防性治療需要吃多久?根據臺灣頭痛學會建議,不管頭痛發作與否,一般來說預防性治療必須連續使用(6至12個月),纔會發揮穩定大腦的功能,減少偏頭痛發作,待頭痛頻率愈來愈少,可以遵從醫囑逐步減藥、甚至停藥。然而,此過程中若貿然自行中斷治療,則可能症狀加劇。
除了用藥,張庭瑜也建議一些輔助方式有助降低偏頭痛發作次數,作息正常很重要,要有規律的睡眠;運動方面建議瑜珈、太極或是有氧運動,每週3次、每次20至30分鐘;飲食方面,「紅酒、起司、巧克力」是大部分容易誘發的3大食物;另外,建議以「頭痛日記」記錄發作情形,透過觀察與紀錄,找出個人體質的誘發食物與其他原因,進一步有效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