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監管總局叢林:一季末高新技術企業貸款餘額17.7萬億元,同比增長20%

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楊希,實習生王淑美 北京報道

5月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佈會,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叢林出席,就“民營企業參與國家經濟戰略以及投融資支持促進”方面有關情況答記者問。

叢林表示,在近年來民營企業表現亮眼的高新技術和新興產業領域,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致力於完善科技金融服務模式,立足行業產業特點,提供有針對性、專業性的金融服務。

一是促進投融資結合。目前該局開展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的股權投資試點用以支持投資科技創新企業。從現有成績來看,已經設立74支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在18個試點城市落地科技企業併購貸款,支持科技企業暢通資本循環。

二是創新增信方式。推動建設知識產權金融生態綜合試驗區,優化知識產權的登記、評估、處置、補償等相關政策,助力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與財政部門聯合出臺了支持科技創新擔保計劃,爲科技型、高新技術、專精特新等中小企業的貸款提供專項擔保。到今年一季度末,全國高新技術企業貸款餘額17.7萬億元,同比增長了20%。

三是支持科技成果轉化。該局面向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開展兩項保險補償試點,目前已經累計提供風險保障超過萬億元。

叢林介紹,在以中小微民營企業爲主的外貿、消費領域,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主要推出四方面舉措用以支持中小微民營企業投融資和跨境貿易建設。

第一,在小微融資協調機制中單列外貿板塊,全面梳理外貿企業清單,優先走訪對接融資。第二,以短期出口信用險支持出口貿易。今年一季度承保金額已經超過了2400億美元。值得指出的是電子信息、現代化工、整車工程機械等領域的承保金額大幅度上升。第三,創新“跨境電商保”模式,支持外貿新業態,指導保險公司開發專屬的保證險產品,爲跨境電商的境內採購提供信用保障。第四,加大對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文化旅遊、教育培訓、健康養老等領域的信貸投放,支持消費服務業的民營企業健康發展。

此外,在鼓勵民間投資方面,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配合國家發展改革委,就融資對接建立專門的工作機制,形成重點民間投資項目清單,並向銀行推送,指導銀行自主對接融資服務。在此工作開展當中,涌現出一些地方出色的實踐和探索,例如搭建專門的線上對接平臺,銀行通過平臺獲取項目信息,運用大數據技術,精準識別與信貸政策相匹配的項目,實現從“項目找資金”變成“資金找項目”,有效提升對接的效率。

就貫徹落實民營經濟促進法在“投融資促進”一章的具體舉措來講,叢林表示金融監管總局引導督促金融機構不斷加大對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提升服務水平。

第一,不斷優化信貸供給政策。對民營企業中佔絕大多數的小微企業,制定一系列差異化的監管政策。在資本監管方面,對小微企業貸款的風險資本權重給予八五折到七五折優惠。在不良容忍方面,將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不良率容忍度放寬至不高於各項貸款不良率3個百分點,提高銀行放貸的積極性。在解決基層人員“不敢貸”問題方面,出臺普惠信貸授信盡職免責制度。目前民營企業貸款投放一直在穩步增長,近五年的年平均增速比各項貸款平均增速高出1.1個百分點。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民營企業貸款餘額76.07萬億元,同比增長7.41%,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35.3萬億元,同比增長12.5%。同時在出臺無還本續貸政策後,該舉措爲企業降低資金週轉成本。截至一季度末,續貸餘額達到7.4萬億元,同比增長35.7%。

第二,引導創新保險產品服務體系。針對民營企業避災挽損、用人用工、技術研發等方面的需求,開發特色保險產品,優化服務。在高技術領域,開展重大技術攻關分散機制、網絡安全保險、無人機保險等試點。對民營企業用工較爲集中的新市民和靈活就業羣體,聚焦其特定職業風險,以普惠保險產品增強保障力度。

第三,協同創建信息對接共享機制。線下,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與國家發展改革委一起建立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推動信貸資金“直達基層、快速便捷、利率適宜”,目前已通過該機制向小微主體新發放貸款12.6萬億元,平均利率3.66%。線上,推動多地搭建信用信息共享和金融綜合服務平臺,“讓數據多跑路、讓企業和銀行少跑路”,以數據信息支持銀行發放信用貸款。截至一季度末,民營企業信用貸款餘額18.1萬億元,同比增長15.4%。

第四,強化融資擔保的風險分擔功能。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會同財政部門,推動建立覆蓋全國的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將服務小微企業作爲主要的政策效益指標,該類業務的擔保費率不超過1%,遠低於商業擔保水平。截至一季度末,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爲小微企業提供融資直保餘額1.88萬億元,同比增長11.5%。

叢林表示,下一步,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將從監管引導、政策激勵、機制推動、制度保障等各個方面持續發力,對不同行業、不同規模、不同發展階段的民營企業精準施策,與有關各方一起凝聚合力,共同推動金融業爲民營經濟提供更加高效、便捷、可持續的金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