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活水爲塞上江南增綠意(財經故事)

本報記者 趙展慧

2024年新能源裝機規模達到4132萬千瓦,新能源佔總電力裝機比重提升至55%——一組數據清晰呈現寧夏能源結構的歷史性轉變。近年來,寧夏因地制宜地發展風電、光伏、氫能等清潔能源產業,塞上江南更“綠”了。從煤電重鎮蛻變成綠電先鋒,不僅憑藉豐富的風光資源,更要依靠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記者近日來到寧夏,探訪在金融活水潤澤下綠色產業裡涌動的新質生產力。

走進銀川威力傳動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製造工廠,140多臺機牀有序運轉,裝載着零件的AGV小車來回穿梭。在這裡,100多個零件依次經過機牀的精加工後,能夠組裝成一臺風力發電機組的減速器。

風力發電機機頭安裝於數十米高的塔筒之上,時刻迎接着變幻莫測的自然風,增速器和減速器是保障穩定發電的關鍵。“2020年,公司爲我國首臺10兆瓦海上風電機組量身打造了偏航減速器和變槳減速器,攻克了深遠海大型風機偏航、變槳系統關鍵核心部件研製瓶頸,填補了國內大功率海上風電減速器的空白。”公司董事長李想介紹,公司各類風電減速器、增速器產品目前在國內市場佔有率位居前列。

創新之路不可能一帆風順。起步難,有技術沒資金,寧夏銀行20萬元抵押貸款幫助公司建起廠房,同時在該行發放的寧夏首期專利權質押融資的支持下,“知產”變資產,工廠得以投運生產。

等到公司進入運轉良好、訂單增多的時期,日常經營週轉資金的壓力驟增,寧夏銀行、興業銀行銀川分行等提供的存貨質押、訂單融資、供應鏈金融齊上陣,將訂單和應收賬款等作爲融資依據,幫助解決資金需求。

在金融支持下,威力傳動搶抓市場機遇、快速成長,2023年叩開了資本市場的大門,在創業板上市。小工廠長成了“大個子”,雖然度過了成長的煩惱,又迎來了轉型的困境。

“全球風電需求快速增長,風機向着更大功率發展已是明確的趨勢。”李想介紹,這對零部件企業的技術、質量和產能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設減速器、增速器智慧工廠成爲公司轉型升級的迫切選擇。

“大個子”的金融需求也更大了。上市募集資金主要投資減速器項目,增速器項目一期建設還需要20億元。“單家銀行的支持難以匹配企業需求,我們組成銀團爲企業貸款14.39億元。”中國銀行寧夏分行營業部負責人賈鵬介紹,中國銀行等機構爲企業量身定製了貸款期限、還款方式,比如該項目10年期貸款採取“前兩年只按季還息、第三年按還款計劃還本付息”的靈活方式,幫助企業有效緩解項目資金壓力。

同樣在銀團支持下快速成長的,還有2021年在銀川落戶的寧夏中環光伏材料有限公司。短短几年時間,寧夏中環建成50吉瓦太陽能級單晶硅材料智慧工廠,安裝了3000多臺單晶爐及配套設施,實際產能達77吉瓦以上。這背後是8家銀行75億元貸款的合力支持。

“清潔能源項目大多是重資產、高投入、長週期項目,需要金融機構聯手給予長期穩定的支持。”寧夏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陳棟介紹,協會充當企業與銀行對接橋樑,建立重點項目儲備庫,深化項目對接,並搭建“銀團貸款信息管理系統”,以線上意向撮合、全流程數字化協同、項目動態管理等功能,打破信息壁壘、提升籌組效率。截至去年底,協會已推動組建新能源、科創企業等銀團項目16個,已投放352.48億元,重點支持科技創新、新能源及綠色轉型等重點領域資金需求。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25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