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AI應錨定“安全框架”穩健推進
證券時報記者 李穎超
人工智能(AI)浪潮席捲金融業,帶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效率革命與焦慮並存的時代圖景。在技術光環與落地困境之間,在顛覆性潛力與審慎天性之間,商業銀行正演繹着一場關於創新與信任的深刻博弈。博弈的核心,已不再是單純的技術競賽,而是一場關於如何將“巨大潛能”轉化爲“可信生產力”的系統性工程。
縱觀全局,金融業擁抱AI呈現出顯著的“冰火兩重天”特徵。
一方面,行業共識已經形成:AI是提升服務半徑、重構業務流程、創造新價值的必然選擇。預算充足的金融業成爲AI落地最熱切的試驗場,城商行等機構更將其視作實現“彎道超車”的戰略機遇。
另一方面,商業銀行骨子裡的審慎、核心業務場景的滲透不足以及對安全合規的極致要求,又爲這場革命按下了“謹慎鍵”。
這種分化背後,是金融業天性中對“不確定性”的零容忍與AI技術本身“概率性”輸出之間的根本性矛盾。在實踐中,這直接體現爲技術成熟度與業務深水區需求之間的斷層,構成了最現實的挑戰。
當AI應用從“寫代碼”“知識檢索”等通用場景走向營銷、風控、資產配置等核心業務領域時,技術可靠性的要求呈指數級上升。上百個細分場景需一一攻克的說法並非誇張,金融業務的複雜性決定了AI落地必須是“繡花功夫”,每個細分場景都需要專業的數據打磨、模型調優和合規校驗,是一個需要長期投入的漸進過程。
在這場博弈中,“信任”成爲比“技術”更稀缺的資源。金融業的特殊性在於,其錯誤成本不僅體現在財務損失上,更會直接侵蝕客戶信任和機構聲譽。一次AI的“幻覺”輸出或合規失誤,就可能出現“上熱搜”的品牌災難。
因此,金融AI的發展路徑必然不同於互聯網場景中的“快速迭代、容忍失敗”,而是必須在安全框架內尋求創新突破。這種“戴着鐐銬的舞蹈”,恰恰是金融AI最獨特的特徵。
面對這場持久戰,行業參與者需要重新調整預期與策略。金融AI的落地將是一個“宏觀技術驅動、微觀業務驅動”的螺旋式上升過程。即前期需要技術引領,打開可能性邊界;後期則需業務需求反哺,推動技術向更穩定、更經濟、更合規的方向演進。
金融機構既不能因畏懼而觀望不前,錯失戰略機遇;也不能盲目冒進,忽視金融業的基本規律。中國的金融智能化之路,需要的不僅是技術天才,更是那些能敬畏金融規律、尊重信任價值的長期主義者。
未來,金融AI的競爭焦點將從“模型能力”轉向“場景深度”和“信任構建”。那些能深入業務毛細血管、理解金融本質,並能將安全合規嵌入技術基因的解決方案,才能真正在這場持久戰中勝出。
總之,這場革命沒有捷徑可走,只有當技術創新與金融信任實現同頻共振,AI才能真正從炫酷的概念,轉化爲驅動金融業高質量發展的可信生產力。這條路或許漫長,但方向已然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