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科普|冰箱不是“萬能保鮮箱”,有些水果放錯爛得更快!
夏天買回家的水果,你是不是習慣性全塞進冰箱?
但你知道嗎?
冰箱不是所有水果的“保險箱”,有些水果放進冰箱反而會“受傷”。
科學儲存,關鍵在於瞭解不同水果的“脾氣”。
今日科普,爲你解密。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銘俊 通訊員 曾巧
【知識多一點】
細心的人可能會發現:香蕉在冰箱放久了,表皮就會佈滿難看的黑斑;芒果冷藏時間過長,果肉會出現褐色斑點甚至異味。這不是簡單的腐爛,而是一種被稱爲“冷害”的生理損傷。它發生在組織冰點以上的低溫環境,通常對熱帶水果而言是低於10℃,導致細胞膜結構受損、代謝紊亂。表現爲表皮凹陷、褐變、失去光澤,果肉質地異常或產生異味。此外,“冷害”不僅是表面難看,它還會從內部破壞水果細胞,導致營養流失、風味變差、抗病力下降。因此,被“凍傷”的水果更容易被病原菌侵染導致腐爛。
熱帶、亞熱帶產出的水果是“冷害”的高危羣體,比如香蕉、芒果、荔枝、龍眼、菠蘿等。它們在原產地習慣了溫暖環境,對低溫尤爲敏感。
不過,“冷害”主要發生在商業儲存場景中。商家爲實現長途運輸和長期保存,常將水果置於低溫環境數月甚至更久,此時“冷害”風險顯著增加。而家庭日常儲存時間通常不超過一週,一般無需過度擔心“冷害”問題。但這並不意味着熱帶水果可以隨意冷藏——如需短期存放,建議不超過1—2天,且要遠離冰箱內壁等溫度極低的區域,避免局部低溫引發損傷。
除了熱帶水果怕“冷害”,還有一類水果也特別怕被過早塞進冰箱——那就是未熟透的“後熟型”水果,如牛油果、獼猴桃、百香果、柿子等。
這類水果通常在尚未完全成熟,也就是手感較硬時就被採摘。買回來後,它們需要在室溫下依靠自身釋放的乙烯氣體,即天然的催熟劑來完成關鍵的“後熟”過程,才能變得香甜、軟糯、多汁。
如果未熟透時就被放入冰箱,如同按下成熟的“暫停鍵”,低溫會強力抑制乙烯的產生和作用。這可能會導致果子一直硬下去,等再拿出來也“催不熟”了,口感寡淡無味。此外,低溫本身也可能損傷果肉細胞,導致內部褐變、質地異常,甚至提前腐爛。
因此,購買這類手感較硬的水果時,務必在室溫下放置,耐心等待其自然成熟變軟變香。完全成熟後若需短期延緩腐敗,方可放入冰箱冷藏。
下次打開冰箱門前,不妨先問問水果:“你真的需要這份‘清涼’嗎?”
(參考文案來源:蝌蚪五線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