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河山 如你所願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北京的中小學生們紛紛提筆,寫下自己對歷史的追尋、對英雄的敬意。他們用真誠的文字,刻畫烽火歲月裡的感人故事,也表達對今日和平的珍惜。透過筆墨,少年們不僅致敬了先輩,更完成了與歷史的一次對話——一字一句,承載着銘記與傳承的勇氣,記錄了對未來的承諾。
我想對十年後的自己說
清華大學附屬小學2021級6班張泮蓴
指導教師:于傑
我出生於2015年,那一年媽媽抱着還是小嬰兒的我,觀看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閱兵式。
十年間,我慢慢長大,父母師長一直把我呵護得很好,我天真地以爲全世界都是這樣的——沒有炮火,沒有戰亂,沒有飢餓,國家繁榮昌盛,人民安居樂業。直到爸爸帶我去看了《南京照相館》這部電影,並給我詳細講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歷史,我才改變了之前的觀點。
在影院觀看《南京照相館》的時候,我就已經抑制不住內心的憤怒了。日本侵略者在南京肆意屠殺中國普通老百姓,遇難者的血把江面都染紅了。片中的日本攝影師竟然說:“要是我有彩色照相機就更好了,就能記錄下這震撼的一幕了!”更可氣的是,日本侵略者還讓人們抱着被他們摔死的嬰兒強顏歡笑,營造出一幅“中日友好”的假象。最終,中國人民用生命、智慧和勇氣保存了這份日本侵略者的鐵證,讓他們接受歷史的審判。
電影結束了,可是我的心情卻久久不能平復。以前弱小的中國竟然遭遇了這樣的凌辱。爸爸跟我講,現在世界上不是沒有炮火和紛爭,還有很多人流離失所,很多孩子不但沒有快樂的童年,甚至連安全的庇護所都沒有。我明白了,我無憂無慮的童年不僅是因爲有父母呵護,更重要的是因爲有強大的祖國。回想過去,先輩們已經邁出了最艱難的一步。這樣一想,我不禁爲自己平時的小懶惰和小松懈感到臉上發燒。我暗下決心,要從暑假就開始做起:好好學習,無負今日,長成祖國期待的模樣!
幾天後,在天安門廣場將舉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大會,其中包括檢閱部隊。我堅信,南京大屠殺的歷史永遠不會重演,中國再也不是那個可以任人欺辱的中國了。我還想對十年後的自己說:“請你永遠記住10歲那年夏天對祖國許下的承諾。”
以抗戰之韌啓今時新程
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學高二2班楊子萱
指導老師:王瑩
國家命運的“長途”中,自有其驚心動魄的“極點”,那便是抗戰歲月裡的至暗時刻。在那些生死存亡的時刻中,先輩們以不畏犧牲的精神、持續奮進的韌性、直面絕境的勇氣,爲這片土地尋得了新生,鋪墊出今日模樣的基石。
今天,我們站在抗戰勝利80週年的節點上,回溯當年奮起的星光。當盧溝橋的槍聲撕裂華北夜空,中華民族被推至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北平淪陷、南京喋血、武漢告急……也正是在這樣的時刻,“中華不亡”的信念如星火燎原,中國軍民以血肉築起防線:是淞滬會戰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用鮮血延緩日軍推進;是平型關大捷不懼犧牲的以少勝多,打破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鼓舞了全民族抗戰的信心;是抗日軍民創造的地道戰、地雷戰,迸發出無窮的戰爭智慧,顯現出驚人的威力。
十四年的浴血奮戰,終在焦土上書寫出悲壯而決絕的新生,華夏文明非但未被碾碎,反而涅槃重生。
抗戰烽火中,西南聯大師生於茅屋草棚間絃歌不輟,他們守護的是知識的火種,是“剛毅堅卓”的信念,是生生不息的中華文脈。
從抗戰烽火中淬鍊出的民族品格,到崢嶸歲月裡先輩們突破生死困境的精神突圍,本質都是對這片土地的守護與重塑,是爲今日之姿注入力量的過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八十年過去,烽火硝煙早已褪去,眼前是繁榮興盛的景象。而那份從突破“極點”中得來的成長力量,始終深沉而綿長,讓這片土地在新時代的征程上,依舊生生不息、奮勇向前。
跨越八十年的觸摸
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高二4班黃子桐
指導教師:劉潤芳
抗戰館玻璃櫃裡的老照片總在我眼前閃亮。泛黃的相紙上,穿粗布軍裝的年輕人指尖用力按在背景布的磚縫處,靛藍顏料被按出淺白的印痕——那是畫師用毛筆勾勒的長城輪廓,磚縫是用乾硬的狼毫蹭出來的紋理。講解員說,1943年的南京城,無數戰士這樣對着想象中的山河敬禮,他們指腹的老繭磨過畫布時,或許正想象觸摸真實的城牆磚石。
今夏登八達嶺,我特意將指尖按在同樣的位置。“玉關天塹臥蒼龍,古道奇觀在險峰。”磚面的溫熱順着指腹漫上來,細密的凹痕硌着皮膚,像有無數細碎的歷史在掌心呼吸。這觸感與照片裡的畫布截然不同,六百年風霜刻下的年輪裡,還藏着明代戍卒的體溫、抗戰將士的足跡。烽火臺射孔裡鑽出的風鈴脆響,驚飛了檐下灰鴿,鴿羣掠過青灰色城垛時,我忽然懂了:當年戰士按在畫布上的指力,原是想穿透硝煙,觸摸這樣真實的山河。
山風捲着笑鬧漫過來。穿碎花裙的小女孩舉着冰激凌跑過,奶油蹭在磚上,媽媽追過來用溼巾細細擦拭;白髮老人扶着牆磚喘息,柺杖頭嵌進磚縫,像鑰匙插進歷史的鎖孔。我想起抗戰館那把鏽步槍,當年握槍的戰士,是否也在某個戰鬥間隙,幻想過這樣的午後——孩童的笑撞響風鈴,陽光把長城磚曬得暖烘烘的,能接住每縷風的親吻。
歸途時遇見有人揹着竹筐登長城,筐裡新磚的棱角閃着白亮的光。“替換風化的舊磚”,他用袖口抹汗,“得讓這牆再站六百年。”我望着他踏過臺階的腳印,忽然看見照片裡的戰士正從時光深處走來。他按在畫布上的手指終於觸到真實的磚石,背景布上的靛藍顏料褪成晴空,那些未說出口的期盼,正通過我們的眼睛、指尖和笑聲傳遞。
暮色漫上城垛時,我對着羣山舉起手機。鏡頭裡,最後一縷陽光沿着城牆曲線流淌,“遙嶂侵歸日,長城帶晚霞。”這餘暉漫過磚縫時,像在續寫一封寄了八十年的家書,而我們,都是那個寫下名字的落款人。
燕墩無聲守望安寧
密雲區第三中學劉景源
指導教師:劉宇洋
夏風輕輕吹過北京中軸線,我靜靜站在燕墩前。這座古老的石臺已經六百多歲了,像一位歷經滄桑的老者,用斑駁的牆面訴說着過去的故事。它一直守在這裡,見證了北京城的變遷與發展。
這裡曾是京杭大運河的終點。站在墩前,我彷彿看到了古代船隻來往穿梭的熱鬧景象。燕墩是一個臺體式建築,四十五級石階盤旋而上,就像一本可以觸摸的歷史書。它最早建於元代,明代時加固,清代還立了碑。它不僅用於防禦,更承載了歷史。
站在墩臺上,我好像看到了古代運河邊的漕運來往,也彷彿聽到了戰爭年代的號角。這時,我想起了一部電影裡的故事: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人們只能站在畫着名勝古蹟的佈景前拍照,把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思念深深藏在心裡。
燕墩見證了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精神。現在的燕墩已不再具有軍事功能,但它像一位智慧的老人,時刻提醒我們:雖然現在生活安寧,但不能忘記歷史;雖然山河美麗,但需要我們用心守護。
放眼望去,周圍是現代化的北京城:大廈林立,車流穿梭,夜晚霓虹如繁星閃爍。這不正是先輩們夢想中的美好家園嗎?過去的他們只能用畫布寄託思念,今天的我們卻能真正地走進故宮,爬上長城,遊覽鐘鼓樓……
每次來到燕墩,都像是和歷史對話。這座沉默的石墩,像一位無聲的老師,告訴我們:眼前的美好山河,是幾代人夢想的場景;我們擁有的和平生活,是無數先輩用生命換來的。
燕墩依然屹立在這裡,像連接過去和現在的橋樑。它連接起的不僅是一條中軸線,更是代代相傳的民族精神。我們要鄭重宣誓:你們用生命守護的山河,我們不僅會好好珍惜,更要用自己的頭腦與雙手,讓它更加美麗、更加強大。
南口的人間煙火是最好的彩蛋
昌平區第二中學高一1班劉宸嘉
指導老師:王玲
踏入南口抗戰紀念館時,正午陽光灼烈。昌平八月的微風裹挾着暑氣,卻吹不散這座小型紀念館裡的沉重。玻璃展櫃裡,一枚鏽蝕的懷錶指針永遠停在1937年8月18日——南口戰役最慘烈的時刻。
展牆上褪色的作戰地圖斑駁如淚痕。手指劃過凹凸的沙盤模型,觸到鳳凰山、虎峪村、居庸關這些熟悉的地名時,心臟突然收緊。這些我騎車路過、春遊踏青的地方,曾經每一寸山石都浸透鮮血。講解員輕聲說,當年兵員不足,很多戰士來自昌平本地,“十七八歲的學生兵,槍比人還高”。
我駐足時間最長的是一面復原的戰地攝影背景布:長城垛口模糊不清,頤和園佛香閣的線條已然暈染。當年輕的士兵整理衣領,站在背景布前時,他是否在想象站在長城上風吹過臉頰?
忽然想起歷史課上學到的細節:南口戰役中,中國軍隊最後的幾個德械師,抵抗日軍精銳師團整整18天,爲後方轉移爭取了寶貴時間。那些和我差不多年紀的士兵,或許就在某塊山岩後射擊時,擡頭見過和此刻一樣的西山落日。
回家時,特意走了110國道。車窗外的居庸關長城遊人如織。我低頭看看相冊置頂的“天下第一雄關”照片,突然哽住。那些畫在背景布上的風景,那些他們觸不到的山河,今天的我們就在其中生生不息。地鐵昌平線穿梭在他們誓死守衛的土地深處,陽光照在昌平新城實驗樓的玻璃幕牆上,南口戰役紀念廣場上的孩子正踮腳喂鴿子——這一切,都成了他們永遠沒能看到的彩蛋。
五年前,剛看完電影《八佰》時,我曾悵然若失地等待彩蛋而不得。如今我才後知後覺,這人間煙火不就是最好的彩蛋嗎?這尋常歲月正是最珍貴的番外篇。而我們每個人,都是彩色結局裡活着的標點。
秦淮燈影照山河
陶然亭小學五年級2班楊懋怡
指導教師:米雪茹
唐代詩人李白遊歷南京時,寫下“郎騎竹馬來,繞牀弄青梅”這樣優美的詩句,千年後,南京卻經歷了一段殘忍的歲月。
1937年12月12日,日軍從中華門侵入南京,佔領雨花臺;13日凌晨,南京城徹底淪陷。侵華日軍攻佔南京後,製造了南京大屠殺慘案。死難者總數達30萬以上,這成爲中國人心中永遠的國恥。
電影《南京照相館》中的照相館老闆老金,在戰火逼近前,曾爲無數南京市民按下快門,記錄下他們喜結連理、閤家團圓、升學就業的平凡幸福。他相信“按下快門,就把好日子留住了”。然而,就在88年前那個寒冬,他鏡頭裡那些鮮活的生命,連同數十萬同胞慘遭日軍屠戮,“好日子”成了泡影。
從前的南京,貢院街、夫子廟人聲鼎沸,玄武湖、挹江門景色秀美。日軍攻入後,這些地方瞬間淪爲屍橫遍野的人間煉獄,血染江水,街上的歡笑聲和吆喝聲全都變成了撕心裂肺的哭喊聲和慘叫聲。
如今,走進夫子廟,飛檐斗拱的江南貢院和莊嚴肅穆的孔廟,無聲訴說着“天下文樞”的千年文脈。但更吸引人的,是摩肩接踵的遊客在秦淮燈影中穿梭,是孩子們在數字化展館裡好奇地觸摸歷史。科技爲這座千年古都注入了新的活力,古老的書香正激勵着新時代的少年。從貢院街的書香到新街口的霓虹,從玄武湖的波光到長江大橋的雄偉,南京城的每一處新生,都在無聲告慰着88年前寒冬裡的英靈:
今日之中國,山河無恙,吾輩更當自強!
我終於懂了那一問
清華大學附屬小學2021級9班林清鈺
指導教師:趙麗娜
爸爸媽媽常常問我:“你可知道如今這錦繡山河是怎樣來的?”我以往總是搖頭說:“我不清楚。”這個暑假,他們讓我帶着這個問題,觀看電影《南京照相館》。
電影設定在1937年南京淪陷後的吉祥照相館。郵差阿昌、龍套演員毓秀、照相館老闆老金,起初四處奔逃,只爲躲開日軍的魔掌,卻不想被迫爲日軍沖洗照片,並發現了日軍屠殺中國百姓的鐵證。
影片中,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令人觸目驚心。戰爭爆發,人們慌不擇路地逃命:有人躲在屋內,卻被炮彈擊中;有人想乘車逃離,卻葬身於炸彈之下;還有人帶着家人的遺體四處躲藏,只爲能讓親人入土爲安。最讓我義憤填膺的一幕是:日軍強迫人們強顏歡笑併合影,而不遠處就是同胞的屍體。一個嬰兒啼哭不止,日軍見母親哄不好,竟將嬰兒高高舉起後狠狠摔在地上,一個鮮活的小生命就此逝去。那一刻,我渾身肌肉緊繃,一隻手死死摳住座椅扶手,另一隻手緊緊攥着爸爸汗溼的大手,越抓越緊。
然而,在這黑暗的時刻,人性的光輝依然閃耀。阿昌從最初的怯懦只求自保,到目睹同胞的悲慘遭遇後,不惜以生命爲代價守護底片;毓秀雖是女子,卻有着堅韌不拔的傲骨,始終堅信中國必將勝利,她與阿昌默契配合,在日軍眼皮底下巧妙周旋;老金身爲照相館老闆,也是家庭的頂樑柱,他沉穩堅毅,爲大家出謀劃策。他們雖然平凡普通,但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展現出了非凡的勇氣和擔當。
走出電影院,望着外面車水馬龍、安寧祥和的街道,爸爸又問我:“你現在知道咱們如今的幸福生活是怎麼來的了吧?”我低下頭,鄭重地說:“我知道了,我們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先輩們用鮮血換來的!”如今,我們能在明亮的教室裡安心學習,能與家人幸福相伴,這一切都離不開先輩們的無私犧牲和奉獻。
《南京照相館》讓我銘記了南京大屠殺這段不容忘卻的歷史,也讓我懂得要倍加珍惜當下的和平生活。我們如今的壯麗山河,是無數抗戰官兵以及像阿昌、毓秀、老金這樣的中國人,用他們的勇敢和犧牲鑄就的。我定當好好學習,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
統籌/譚衛平雷嘉武文娟葉婉彭小菲
·教師點評·
真情爲引讓感悟紮實有力
北京市昌平區小湯山中學初二教師車玉鵬
感悟類作文寫作若想讓真情自然流淌,需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抓細節,忌籠統,讓真情有“形”可依。避開空泛表述,聚焦具體事物,用細膩的細節刻畫讓感悟對象立體可感,傳遞內容溫度。
二是融感受,聯自己,讓真情有“根”可尋。以“我”與感悟對象的對話爲核心,將自身經歷、想法與感悟對象相聯結,讓感受紮根於真實體驗。
三是按線索,有條理,讓真情有“序”可循。遵循一定順序鋪陳內容,從初識對象到印象深刻的場景,再到最終的思考,讓文章層次分明、思路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