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交易可靠「記憶」達成 經濟學家29年前已預見比特幣去中心化本質
比特幣。(路透)
想像某個公社,大家共同分擔基本工作:掃落葉、幫忙照顧小孩、釀私酒。如果一小時的勞動具有一致的價值—一小時的保母工作和一小時的釀酒工作一樣有價值—那麼理論上,金錢就不是必需的。
大家的工作時數可以用一張巨大的試算表來記錄;可以定期提醒那些做得比較少的人,他們還欠團體一些工作。然而,當這個社羣變得更大或不同的工作有不同價值時,這張試算表就會變得一團亂(我幫你掃了一小時草坪。你花三十分鐘對佛瑞德和安琪拉進行伴侶諮商,但諮商的價值是掃落葉的一.七五……諸如此類)。
計價過程去中心化
金錢讓我們得以將這個計價過程去中心化,我們不再需要試圖用一張巨大的試算表彼此對帳,而是在交易進行時彼此交換代幣。額外的好處是,我們不再需要提醒那些懶惰鬼,他們從團體中獲得的比他們給的還要多;他們最終只會把代幣用光罷了。
本文出自《金錢多重宇宙》
金錢,就是記憶。
這句話聽起來很酷,但並不是我想出來的。一九九六年,經濟學家納拉亞納.柯徹拉柯塔(Narayana Kocherlakota)爲明尼亞波里斯聯邦準備銀行撰寫了一份名爲〈金錢即記憶〉(Money Is Memory)的內部報告。
比特幣的本質
他主張,任何金錢在促進有效經濟交易方面所能完成的事,理論上都可以靠「記憶」來達成;或是講得不那麼詩意一點,透過真正良好的計價系統來完成。柯徹拉柯塔在比特幣出現之前很早就寫下這篇文章,但他已經預見了比特幣的本質。
他指出,當時信用卡的使用正在增加,不是因爲有關短期債務的法律或操作方式改變了,而是因爲儲存和取得資訊的成本正在驟降。柯徹拉柯塔解釋說:「就像金錢本身,信用卡主要是一種記憶裝置。」
當然,沉在海底的「拉伊」也是如此。柯徹拉柯塔還提出了個人版本的傅利曼名言:「金錢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是一種記憶現象。」
這正是過去與未來交會的關鍵點。如果金錢就是計價或所謂的「記憶」,那麼由電腦程式碼生成的電子貨幣—比特幣,與「拉伊」其實沒有本質上的不同,它們都是記錄裝置(有趣的巧合是,「拉伊」和比特幣都是被「開採」出來的,一個在石礦場,一個是用複雜的電腦演算法)。
一位聯準會經濟學家會撰寫有關雅浦島石幣的文章,絕非偶然。早在二○○四年(距離比特幣問世還有好幾年之前),麥可.布萊恩便已將商品貨幣、法定貨幣(由政府發行、沒有內在價值)與未來貨幣之間的關聯串接起來。
他推論說:「法定貨幣可以像商品一樣有效地記錄交易,同時節省生產與儲存成本。事實上,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或許可以預見一個未來,所有交易都能無成本、即時被記錄並公開可查,使金錢這個概念—至少作爲一種實體形式—變得過時。
那個未來已經到了。柯徹拉柯塔在〈金錢即記憶〉的報告中寫道:「如果金錢所履行的功能可以被一個完美的歷史交易紀錄所取代,那麼金錢唯一的技術性角色,就應該是提供這個紀錄。」
任何地方都可電子轉移
比特幣就做到了這一點。它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帳簿,允許參與者將比特幣在全球任何地方以電子方式轉移,就像西聯匯款(Western Union),只是更快、更便宜、更匿名,而且使用的是一種新的計價單位比特幣,而非美元。
這是一個因網際網路、聰明的程式設計、強大的加密技術,以及企業家、投機者、自由主義者和其他人願意將政府背書的貨幣換成沒有官方擔保的電子貨幣,才得以實現的歷史交易紀錄。
(本文出自《金錢多重宇宙》作者:查爾斯.惠倫 譯者:呂佩憶)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