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評天下 | A股也能搭上“微軟快車”
劉柯
4萬億美元市值是什麼概念?按最新匯率計算,就是約28.80萬億元人民幣,基本上是上交所2300家上市公司總市值的一半。這個4萬億美元僅僅是英偉達一家公司的總市值,現在候選進入4萬億美元市值豪門的可能是微軟,上週其市值在盤中一度突破4萬億美元。
筆者一直很好奇一個事情:爲什麼全球市值的皇冠上會有微軟的身影?英偉達還好理解,畢竟人工智能的行業景氣度在那兒擺着,畢竟高端GPU一片難求的事實在那兒擺着。微軟呢?這個曾經的巨無霸,可是步履蹣跚了很長一段時間的。
也許有人會認爲微軟是靠投資Open AI翻身的,畢竟那是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鼻祖。但說起來大家可能不信,此前做電腦系統辦公軟件的微軟,居然是靠雲計算翻身的。微軟此次躋身4萬億美元市值豪門的本錢,不是還在虧損的Open AI,而是實打實的業績。最新財報顯示,微軟2025財年第四財季營業收入達764億美元,同比增長17%。市場最關注的是微軟的Azure雲計算,當季銷售額增長了39%,超出分析師預期的34%。
按微軟自己的話來說,“Windows統治PC時代,Azure定義AI雲未來!”與一般的雲計算不一樣,Azure雲是AI混合雲,它集合了幾個特色,其中就包括AI技術。OpenAI每1美元收入中,就有23美分來自Azure。此外,Azure的混合雲技術結合了公有云與私有云的優點,利用基礎架構混合雲,企業能夠輕鬆地將數據中心與公有云連接起來,實現站點到站點VPN的擴展;利用應用架構混合雲,企業可以輕鬆地實現公有云與本地商業應用程序(如SAP和Oracle EBS)的整合;藉助Azure大數據混合雲技術,企業能夠高效處理和分析大數據。正是有這些技術加持,Azure才能夠以15%的市場份額獲得資本市場的青睞。要知道,亞馬遜AWS雲的市場份額是微軟的兩倍,但AWS雲的下游應用廣度和深度卻不如Azure雲。數據能說明一切:在可比的最近一個季度,AWS雲計算營業收入同比僅增長了17.5%,遠低於Azure雲的39%。
好了,談了這麼多,還是說些乾貨。英偉達的總市值前段時間站上4萬億美元大關,引發了全球對智算數據中心建設的追捧,A股市場中很多與智算中心做配套的個股漲勢兇猛。那麼,當應用端的微軟入局4萬億美元市值豪門後,市場是不是應該重新審視雲計算應用端的市場機會?是不是應該重新審視與微軟關係密切的A股上市公司新的機會?
從籠統的定位來看,微軟的業務聚焦於通過軟件與服務推動數字化轉型,同時佈局人工智能和雲計算等前沿技術領域,利用軟件和雲計算爲企業提供數字化解決方案。其實,在AIGC時代,不管你算力速度有多快,算力有多充裕,最終還是要落到使用端,沒有龐大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去消納,再多的算力也是白搭。這也是英偉達不斷收購下游企業以拓展應用的原因。比如它向機器人領域拓展,必須依靠軟件應用讓機器人更智慧,然後利用智慧升級再消納算力。
因此,我們可以梳理一下A股的相關上市公司。一是與微軟有密切業務往來的公司,特別是金牌合作伙伴,這個板塊的關聯性與光模塊和英偉達的聯動關係相似;二是與微軟業務類似的軟件即服務類的IT服務公司,以AI技術和雲計算爲抓手爲企業做數字化轉型,將數字資產變現。當然,能將上述兩方面結合到一起的上市公司,肯定也能搭上“微軟快車”,形成聯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