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臺股誰最賺?0050報酬34%完勝高息ETF、00919慘剩0.7%

臺股周線高檔長黑。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庫 林俊良

今年臺股大盤1至10月累計含息報酬率大約22.57%,幾檔熱門ETF的累計報酬率如下:

今年5月掛牌上市的3檔主動型ETF,上市日起算至10月底止,也有不俗的績效:00981A(57.3%)、00982A(48.76%)、00980A(48.9%)。

AI熱潮持續延燒,帶動臺股兇悍的漲勢,而且漲勢似乎尚未停歇。科技型與市值型ETF大放異彩,高息型則是黯淡無光。網路上,棄高息型轉市值型的輿論一時甚囂塵上,版主周遭也有不少人想砍光高股息。版主很不贊成這種 all out 與 all in 的操作策略(除非胸有定見,很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如果想要抓住大盤漲勢,重頭開始建倉市值型ETF會比較穩健。

粗略估算,版主今年1~10月的報酬率稍微贏過大盤,大概25%。請不要再酸版主是自我吹捧,今年25%報酬率真的沒什麼,傻傻投資0050就能取得34.43%的報酬率,版主的25%績效可是遠遠落後0050。

版主今年7月與8月分別執行一次資產調整,砍掉持有多年的拖油瓶,回收兩百多萬資金(實現虧損20幾萬),這些資金平均投入一檔今年3月甫上市的策略市值型ETF和一檔主動型ETF。這兩天撥空回頭檢視這些砍掉的拖油瓶,股價幾乎是原地踏步,而新建倉的兩檔ETF則是搭上多頭順風車,那20幾萬的虧損已彌補,幸好當初狠下心做調整,今年截至目前爲止纔能有將近25%的績效;如果當初沒調整,今年1~10月的報酬率大概只會剩17%、18%吧。

有些版友質疑:爲什麼版主要投資主動型ETF,內扣費用高,長期報酬率必定落後大盤,根本是投信斂財的雞肋商品,爲什麼要投資?首先,該主動型ETF佔版主的整體資產比例不到20%,風險可控。其次,長期贏過大盤的主動型共同基金也不少,憑什麼認爲主動型ETF一定無法贏過大盤呢。第三,版主也知道什麼是「倖存者偏差」,拿一小部分資金博「倖存者偏差」,想來無傷大雅。第四,投資還是要看最後的報酬率,高費用如果能帶來較高的報酬,那就值得,今年的主動型ETF表現確實優秀(雖然上市時間很短),不辜負高內扣費用。最後,版主還沒有決定這檔主動型ETF的去留,一年後再觀察看看。

臺股、美股(甚至全球股市)都有獲利集中科技業的現象。臺灣今年第三季出口大幅回升,就是由科技產品強勁的出口帶動,傳產依舊不見起色;美國如果扣除 Mag 7,整體企業獲利將大打折扣。股市也是一樣,一旦剔除科技股,不論臺股或美股,漲幅將大大縮減。AI可能會帶來新一波的科技典範轉移,這波典範轉移可能正處於開端,如果版友們想跟上這波趨勢,又怕挑錯個股,那就認份投資市值型ETF,輔以科技型ETF,必定能吃到這波AI紅利。

◎本文內容已獲 存股方程式 授權,原文出處於此;未經同意禁止取用轉載。

※免責聲明:本文僅爲個人觀點與紀錄,而非建議。投資人申購前需自行評估風險,詳閱公開說明書,自負盈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