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光電和儲能雖放緩 業者看好AI電力需求推升明後年大爆發
泓德能源董事長謝源一(左)及總經理周仕昌看好未來明後年儲能和光電業務將大爆發。記者簡永祥/攝影
臺灣再生能源產業在近二年進入關鍵盤整期,雖然光電與儲能市場出現成長放緩現象,但從經濟部最新公佈的能源白皮書來看,政府至2030年及2050年的長期發展方向並未改變,顯示整體綠能政策仍維持穩健推進。再生能源大廠泓德能源預估到2030年光電缺口將逾16GW(10億瓦)、風能也達6.8GW,看好未來三年將加速推進,配合澳洲、日本及北美市場同步擴大儲能建置,推升公司營運。
根據經濟部能源署的規劃,臺灣2030年光電目標裝置容量爲31.2GW、離岸風電爲10.9GW。以現況估算,光電有16.26GW缺口、離岸風電有6.84GW,未來十年仍有龐大建設空間。雖然近期業者反映案場審查與法規調整進度放緩,但產業界普遍認爲,短期修正有助長期制度更完善。
光電部分,發展主軸將持續聚焦「屋頂型」與「漁電共生」。屋頂型系統爭議少、推動穩定;漁電共生則符合「一地多用」與農業轉型方向。業者指出,隨着政府強調兼顧農業生產與再生能源效益,漁電工程仍是主要發展動能來源。黃鴻升集團近年積極佈局漁電案場,計劃三年內推動300MW以上開發,並進一步擴大至400MW級規模,持續擴充土地與專案儲備量。
法規調整被視爲短期發展放緩的主因。隨着早期案場陸續進入營運期,主管機關開始檢討原有規範細節,包括環評機制、特定區位開發界定,以及臺電匯線與補償機制等。這些制度更新短期造成行政延宕,但有助建立長期透明與穩定的發展環境。
儲能市場方面,近年標案得標率下降,主要受限於目前僅開放「臺電調頻服務」等單一型態應用。相較於日本、澳洲等電力自由化程度高的市場,臺灣儲能產品仍屬初期階段。不過業者普遍預期,隨着電力交易制度逐步開放,儲能市場將進入多元化階段。
泓德能源在臺灣智慧能源周開展前提出未來未來光電及儲能發展。總經理周仕昌表示,過去兩年泓德能源已派員赴日本與澳洲取經,強化電力交易與市場化操作能力,並與多家外商簽署合作協議,提前佈局電力自由化趨勢。集團認爲,結合電動車、智慧電網、售電與維運服務的新型商業模式,將成爲儲能發展新契機。
整體而言,2025至2026年將是臺灣光電與儲能產業的調整期。短期挑戰增加,但政策方向明確、長線需求穩定,AI與半導體帶來的高耗能趨勢也推升綠電與儲能需求。產業界預期,經過制度調整與市場成熟,光電與儲能在2030年前仍有充足成長潛力,並將成爲推動臺灣能源轉型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