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面、黑麪、粉面、紅面…「百變女神」媽祖為何有這麼多種臉色?

圖爲之前福建湄洲媽祖抵臺,板橋慈惠宮請出開基媽、2.9吋媽祖、加上湄洲分靈的小尊粉面媽祖一起出巡。聯合報系資料照

變臉──不同臉色的媽祖,有什麼不同的意義嗎?

不同的媽祖廟,媽祖的聖像多少也有些不同,當中最明顯可見的,就是媽祖聖像的「臉色」,媽祖臉色最常見的有粉色、紅色、金色、黑色和白色,爲什麼一樣都是媽祖,聖像臉部的顏色卻不一樣呢?

有時候,我們會在一間廟內看見不同臉色的媽祖,有些是如平凡少女的膚色,和藹可親;有些如佛祖般的閃亮金色(又稱金面媽);有時候則是極爲嚴肅的黑色呢?不同顏色所代表的意義又是什麼?爲什麼臺灣媽祖以烏面媽(黑麪媽祖)最多,而中國則多以粉面媽祖呈現?

粉面媽(膚色系)──粉面、紅面、白麪媽祖

粉面媽祖以接近膚色系爲主,多爲早期民間所供奉,感覺也比較親民,具有親切感,如白沙屯的粉面媽祖。中國也以粉面媽居多,如湄洲的粉面媽祖,因媽祖二十九歲便成道飛昇,所以呈現出媽祖少女時期粉嫩樣的模樣。

膚色系除了粉面,有些較偏紅色的稱紅面媽祖,代表喜氣、祥瑞,通常會在喜慶場合被迎請;白麪媽祖較爲少見,因華人較少使用白色,某些日本天妃廟供奉有白麪媽祖,很像日本古代天妃白皙裝扮,在臺灣則有以白玉石材所造的全白色媽祖像。

金面媽(金色)

金色象徵修行成道,至尊無上,因此天帝級神明或佛祖多屬金色。金面媽祖意涵媽祖成仙得道的不壞之身,表現其尊貴與莊嚴。

皇帝所敕封多以金面媽祖爲主,或受皇帝封賞而塑造金身,所以,官祀天后廟中的媽祖像多呈現金臉,如澎湖天后宮受康熙皇帝敕封的金面媽祖。此外,華人也會爲媽祖神像貼金箔或上金漆,表達信衆崇敬的心意。鹿港天后宮的黃金媽祖,就是廟方將歷年信衆爲感恩媽祖保佑所捐贈的三千多兩黃金及金牌鎔鑄而成,爲純金打造的黃金媽祖。

此外,南方澳漁港的南天宮媽祖廟、大甲鎮瀾宮、福建湄洲媽祖廟等,先後也都在信衆捐獻下打造價值不菲的黃金媽祖。

金面媽。圖/柿子文化提供

烏面媽(黑色)

臺灣媽祖像以黑麪媽祖所佔的比例最多,臺灣信衆也認爲,媽祖的臉愈黑,香火愈旺,表示愈靈驗。

那麼,黑麪媽祖是怎麼形成的呢?有些是在信衆長期奉祀的香薰之下,媽祖神像從粉色薰成了烏黑色,信徒常稱之爲「烏面媽」或「香菸媽」,如鹿港天后宮;有些是信衆在船上祭祀分靈媽祖時,因爲持續燒香祈福,經過一段時間的煙燻之後,使媽祖臉薰黑了;另外還有一說,則是認爲起源泉州崇武島的黑臉三媽感應故事。

此外,也有些媽祖聖臉的臉色是特意漆成黑麪,就如臺灣其他神明也有黑臉造像,如包公、關公。由於黑麪看起來較具有威嚴,因此黑麪媽祖常擔任執行除煞、收妖、鎮魔等法事,也彰顯媽祖的威德力。

萬興宮黑麪媽祖。聯合報系資料照

泉州崇武島黑臉三媽感應故事

古代相傳,在崇武島沿海一帶,有漁民發現海上一根烏木漂來,便將木頭撈起,由於重量過重,他便回去找些人一起來扛,但天色已暗,看不見黑木頭,這時,拜亭中的赤石上突然端坐着一位女神,漁民連忙跪下敬拜。

《天上聖母.認識入世親民第一女神:第一本親近媽祖的潛知識》。圖/柿子文化提供

隔日,漁民到天后宮時,赫然看見那根漂流的烏木在宮廟裡面。此事傳開之後,當地人請匠工將這塊烏木雕刻成媽祖神像,因爲宮廟裡已經有大媽、二媽的塑像了,此神像因而稱爲「黑麪三媽」。

媽祖的臉色有不同的變化,除了時代背景的因素之外,其實,無論是什麼臉色的媽祖,都呼應了人們不同的需求,但無論臉色怎麼變,祂的愛始終不變。

(本文摘錄自《天上聖母.認識入世親民第一女神:第一本親近媽祖的潛知識》,柿子文化出版,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