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限定!「龍眼雞」現蹤乳山遊客中心 迷彩外型吸睛
近期不少民衆在金門國家公園乳山遊客中心周邊的樹木上,發現一種「長長鼻子」且披着「迷彩綠衣」的昆蟲~龍眼雞,且一棵樹上竟有將近20只,讓網友直呼根本是「養雞場」。圖/鍾立偉提供
近期金門天候回暖,不少民衆在金門國家公園乳山遊客中心周邊的樹木上,發現一種「長長鼻子」且披着「迷彩綠衣」的昆蟲~龍眼雞(長吻蠟蟬,學名:Pyrops candelaria)。這種獨特昆蟲全中華民國僅見於金門,春秋兩季最爲活躍,形成當地特有的生態奇景,生態專家也鼓勵民衆把握時機來場「樹上賞雞趣」。
「什麼!樹上有雞?此雞不是雞。」長期觀察金門昆蟲生態的專家陳西村表示,龍眼雞長相相當特殊,擁有綠色翅膀搭配鮮黃色斑點,宛如披上迷彩裝,吻部突出且呈鮮紅色,是許多昆蟲迷眼中的珍寶。但是,初次聽到龍眼雞的民衆,可能會以爲牠是一種「禽鳥」,其實不然,龍眼雞是標準的六足昆蟲,這種昆蟲僅在金門擁有穩定族羣,早期金門人曾稱其爲「象鼻蟲」。
陳西村表示,龍眼雞主要以龍眼樹的汁液爲食,冬季會躲藏在樹葉間避寒,隨着氣溫回暖開始出現在龍眼樹幹上,活躍於3至4月及9至10月。「龍眼雞」的命名可能來自本草綱目,古時蠟蟬又稱「樗雞」,而這種昆蟲多棲息於龍眼樹上,因此被稱爲「龍眼雞」。
龍眼雞以龍眼樹的汁液爲主食,牠們通常在每年3至4月及9至10月最爲活躍,到了冬天,會躲藏於樹葉縫隙或枯葉堆避寒,隨着氣溫回暖便會重新現蹤,其生長週期約爲一年,雌蟲在7月於龍眼樹幹產卵,9月迎來新世代成蟲羽化的高峰期,隔年初夏則進行交配。
陳西村表示,雖然龍眼雞會吸食龍眼樹的汁液,但目前金門的族羣數量仍有限,尚未對當地林木造成影響,因此不會被視爲害蟲。
過去龍眼雞僅在金門出現,但2018年起,臺灣本島北部首次發現這種昆蟲,當時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擔憂其可能影響龍眼、荔枝等經濟果樹的生長,因此啓動緊急防治作業,包括人工捕捉、族羣監測與民衆通報機制。
但經過多年追蹤研究,專家發現龍眼雞對果樹的影響有限,並未造成明顯農業損害,因此,防檢署於去年調整策略,解除對龍眼雞的通報與移除作業,改爲「加強監測與危害風險控管」,目標是「不干擾、不造成農損」,這顯示龍眼雞對農業的影響仍需更多科學研究佐證,未來或許可以在保育與農業管理之間找到平衡。
近期不少民衆在金門國家公園乳山遊客中心周邊的樹木上,發現龍眼雞的芳蹤,都相當開心遇到美麗的昆蟲。記者蔡家蓁/攝影
近期不少民衆在金門國家公園乳山遊客中心周邊的樹木上,發現龍眼雞的芳蹤,都相當開心,據說金門人以前稱此爲「象鼻蟲」。記者蔡家蓁/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