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陶藝家王明宗個展 童年記憶化身21件「古早味」大作
金門陶藝家王明宗在金大圖資大樓舉辦「陶.憶(Clay.Memory)」個展,21件以回顧舊時生活記憶與成長故事的作品,喚起現代人對純真歲月的共鳴。(於家麒攝)
享譽兩岸、將金門風獅爺推向藝術創作殿堂,素有「風伯傳人」之稱的陶藝家-王明宗,以21件回顧金門人舊時生活記憶與成長故事的創作作品,在金門大學圖資大樓舉辦「陶.憶(Clay.Memory)」個人陶藝展,藉此喚起現代人對純真歲月的共鳴。特展即起展至4月15日,免費開放參觀,歡迎對藝術、文化與歷史有興趣的民衆前往欣賞。
金門陶藝家王明宗希望藉由這些樸實且細膩的作品展出,讓觀衆感受金門獨特的文化氛圍。(於家麒攝)
據瞭解,畢業於臺北復興美工雕塑繪畫科的王明宗,長年致力於推動風獅爺創作,讓該項傳統文化成爲金門的象徵,同時促進兩岸文化交流與陶藝產業發展。各類別作品曾多次受邀於臺灣及大陸各地展出,此次展覽以「陶.憶(Clay.Memory)」爲題,創作靈感來自於他的童年經歷。
金門陶藝家王明宗作品「禱」-赤腳的孩子雙臂交叉仰望天空,充滿期待與無助。(於家麒攝)
金門陶藝家王明宗作品「祖孫情」,就是阿公在農閒時抱着他說古早的故事,呈現出金門傳統家庭中長輩與後輩間的親密關係。(於家麒攝)
金大指出,此次共展出21件王明宗老師的陶藝作品,每件都承載着金門人的舊時生活記憶,包括:「禱」-赤腳的孩子雙臂交叉仰望天空,充滿期待與無助;「沐浴」-兒時在家家戶戶的水缸中洗澡的回憶;「等待」-巷口靜候親人歸來的長者身影;「打盹」-勞動間隙中,片刻的休憩時光;「抽菸的老人家」-充滿金門地方特色的日常寫照;「餓」-物資不豐的年代,對食物的渴望與期待;「祖孫情」-代代傳承的親情與溫暖。
金門陶藝家王明宗作品「餓」-呈現物資不豐的年代,對食物的渴望與期待。(於家麒攝)
王明宗表示,在他記憶中的兒時物資不豐,很多路上都沒有水泥,到處都是紅泥土,但泥土卻成爲小孩最易取得的玩具材料,只要加點水,便能捏塑出坦克車、飛機等物品,自娛娛人。這份來自童年的純真快樂,成爲他日後陶藝創作的靈感來源。
「陶.憶(Clay.Memory)」王明宗個人陶藝展即起展至4月15日,免費開放參觀,歡迎對藝術、文化與歷史有興趣的民衆前往欣賞。(於家麒攝)
王明宗說,此次展出的21件作品都承載着金門人的生活記憶,像是「祖孫情」,就是阿公在農閒時抱着他說古早的故事,呈現出金門傳統家庭中長輩與後輩間的親密關係;希望藉由這些樸實且細膩的作品展出,讓觀衆感受金門獨特的文化氛圍,一同走進這場以泥土捏塑回憶的時光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