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保健食品關稅調降 營養食品公會:將重創本土產業

近期政府研擬調降進口保健食品關稅,臺灣保健營養食品公會表示,當進口關稅大幅降低,勢必對本土產業造成嚴重衝擊,亦可能面臨外移或是外商撤廠的危機,進而影響國內整體產業鏈發展及勞動就業,長遠來看恐影響到我國相關產業的創新發展。

儘管臺灣保健食品高昂的進口關稅備受外界質疑,但據國際市場觀察指出,單純調降關稅並不必然轉化爲消費者最終支付價格的下降,其結果仍受產品成本結構與市場運作模式等影響,國內國際品牌進口商指出,進口品的價格策略主要受全球市場佈局和企業利潤規劃影響。

臺灣保健營養食品公會表示指出,關稅30%反應至價格結構僅佔8.4%,再加上保健食品系以市場認知價值訂價,非成本定價,成本反應至終端價格間難有規則定論。因此,若未經審慎考量及配套做法就調降保健食品的關稅稅率,恐怕並無法使消費者享有價格合理的進口產品,且在品質與安全監管上可能伴隨一定隱性風險。

近期,外界不時質疑政府是否藉由高額關稅保護國內業者。然而,國內保健營養食品的發展起步遲於歐美等國大廠,整體產業仍處於發展階段,根據經濟部資料顯示,截至113年7月,國內保健營養食品製造業者約有200家,其中近五成製造廠年營業額低於1億元,約四成年營業額介於1至10億元,僅一成業者年營業額超過10億元,仍需政府加強扶持與協助。且2019年到2021年,錠狀與膠囊狀的保健食品進口從46億元成長到70億元,出口僅從23億元微幅成長到25億元。臺灣保健營養食品公會表示表示,在國外大廠研發資源、品牌行銷遠超過臺灣中小企業情況下,本土產業在國內外市場上都是面臨與資本雄厚的外國企業競爭之嚴峻挑戰,仍需政府加強扶持與協助。

臺灣保健營養食品公會表示指出,由於新藥研發週期長、所需資金龐大且不一定成功,因此許多國際大廠亦採取多角化佈局,將部分利潤投入研發高風險、高報酬的新藥或新技術,對於多數藥廠而言,同時擁有短中期產品(如保健食品)才能提供穩定的現金流,以支應長期的新藥研發。所以經營保健食品也是國內部分藥廠維繫營運、穩定收益的方式,並不代表放棄新藥研發。因而,保健食品的發展實際上扮演「創造研發資金」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提供研發的資金活水。

目前國外保健營養食品進口僅須查驗登記,產品生產品質相對不易管控,且可透過國外網站行銷廣告、不受到國內法規規範。臺灣保健營養食品公會表示指出,爲確保本國國民健康及食品安全品質,應有相對的配套措施。

臺灣保健營養食品公會表示呼籲,政府在檢討保健食品稅率時,不宜單方面調降,應同時考量雙邊或多邊談判之互惠結果,應審慎評估其對本土產業及消費市場的影響,以及應參考他國整體進口稅額纔不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