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控下投信另類公公併官方報告出爐 綜效不足 維持現狀

立法院去年底財委會質詢要求財政部出具四大公股金控非銀行子公司的投信及資產管理公司(AMC)相互整並報告。財政部已提交立法院,報告中指出,四大上市公股金控旗下投信子公司合計管理規模仍太小,不具規模經濟、互補效益,仍以維持現狀穩健經營爲宜。AMC與臺灣金聯整並也同樣互補與可行性不高。

四家上市公股金控爲兆豐金(2886)、第一金(2892)、華南金(2880)與合庫金(5880),四金控旗下均設有投信及AMC子公司。在兆豐金董事長董瑞斌於上任現職前,曾提出有關公股金控旗下非銀行子公司可評估整並的意見發想,以及相關子投信展開接觸等議題發酵下,去年底財委會立委質詢,即要求財政部在兩個月內提出評估報告。財政部完成報告後已提供財委會立委。

根據財政部的報告內容顯示,四金控就規模經濟、互補效益、企業文化融合、員工權益等四大面向,評估整並可行性及綜效後,認爲整並須創造規模經濟並具優勢互補效益,但四家公股投信合計公募基金規模約3,200億元,與前六大投信的基金管理規模門檻達6,000億元以上,差距仍大,整並無顯著規模經濟與互補效益。

另外,公股金控也擔心投信子公司具有協助集團內銀行、證券子公司經營高資產客戶的功能,若整並會有商品線及資金鍊流失的風險,且投信員工也缺乏整並意願及共識。因此主、客觀條件都傾向維持現狀,各自完善所屬金控集團整體金融服務爲主。

至於AMC子公司與臺灣金聯整並方面,報告顯示,各金控認爲AMC子公司業務互補性不高,且AMC業務推動有助於發揮金控集團綜效,評估後也認爲尚無整並效益。此外,臺灣金聯與金控 AMC子公司整並,則因臺灣金聯在適法規範及經營策略具差異性,整並後業務複雜度增加,且亦不利各公股金控就集團發展策略彈性規劃。

財政部報告指出,金控成立目的爲增進金融跨業經營,整合金融機構資源,以擴大經濟範疇及發揮經營綜效;而公股金融事業整並,須以「合意」爲要件,於整並後的經營策略、優勢互補、員工安置等具正面效益始得推動;工會態度也爲整併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此前全國金融業工會聯合會、全國產業總工會及八大公股銀行工會,均曾對公公並表達反對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