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價屢創新高,險資又入局!中行上調積存金起購金額至700元

2月7日,中國銀行官網公告稱,自2月10日起,上調積存金起購金額至700元。這是2025年以來首個上調積存金起購點的國有銀行。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多家國有行就曾先後數次發佈公告上調積存金業務的起購金額。業內人士普遍認爲,持續上漲的黃金價格是銀行不斷上調積存金業務起購金額的直接原因。

積存金業務2024年已有多次上調

中國銀行發佈的公告顯示,按金額購買積存金產品或創建積存定投計劃時,最小購買金額由650元調整爲700元,追加購買金額維持200元整數倍不變。已在執行中的定投計劃不受影響。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2018年印發的《黃金積存業務管理暫行辦法》第二條,黃金積存產品最小業務單位爲1克。

金價持續上漲是銀行調整積存金起購金額的直接原因。今年以來,黃金價格持續上揚。現貨黃金價格在2025年2月7日達到了每盎司2883.16美元的歷史新高,隨後在2月8日繼續維持高位,最高觸及2910.60美元/盎司。紐約商品交易所COMEX黃金期貨價格也在2月8日達到了2886.80美元/盎司,本週累計上漲1.83%。

上海黃金交易所行情數據顯示,2月7日,黃金Au99.99收盤價格報668.99元/克,較年初上漲9%。

事實上,2024年,多家國有銀行先後調整了積存金起購金額。2024年9月,中國銀行將積存金業務的最小購買金額由600元調整爲650元;同日,建設銀行定期積存起點金額由600元上調至700元,適用於日均積存及自選日積存。

爲了應對金價連續上漲,也有銀行選擇將積存金機構點調整爲動態機制。如去年9月,農業銀行按金額定投的購買起點調整爲隨金價浮動,交易遞增單位維持10元不變。

另外,去年4月,郵儲銀行公告稱,自北京時間2024年5月1日起,將根據黃金市場情況動態調整黃金積存業務的購買起點,調整後該起點金額高於前一自然月上海黃金交易所Au99.99合約的收盤價均價,且爲10元的整數倍。購買起點調整之前已生效的積存計劃不受影響。

新推手入局,黃金價格還能漲嗎?

一位資深銀行大類資產配置投資顧問對界面新聞表示,2024年黃金走勢受到三個因素影響,一是美聯儲進入降息週期,9月一次性降息50基點,疊加11月大選後引發的政策不確定性,推升了金價表現;二是地緣政治風險刺激避險資金涌入黃金市場;三是全球央行持續增持黃金儲備,僅去年前三季度淨購黃金量超過670噸,尤其是中國和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央行,推動黃金需求結構從金融屬性向貨幣屬性傾斜,這些因素依然會影響今年黃金價格走勢。

值得注意的是,2月7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佈《關於開展保險資金投資黃金業務試點的通知》(下稱《通知》),允許人保財險、中國人壽、太平人壽、中國信保、平安財險、平安人壽、太保財險、太保壽險、泰康人壽、新華保險等十家保險公司試點黃金投資。

根據《通知》,試點保險公司可以中長期資產配置爲目的,開展投資黃金業務試點。投資範圍包括在上海黃金交易所主板上市或交易的黃金現貨實盤合約、黃金現貨延期交收合約、上海金集中定價合約、黃金詢價即期合約、黃金詢價掉期合約和黃金租借業務。

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保險公司資金運用的賬面餘額爲32.15萬億元。《通知》對試點公司黃金投資進行了規模限制,即投資黃金賬面餘額合計不超過本公司上季末總資產的1%。東吳證券表示,按試點公司最新總資產數據計算,可配置黃金資產的理論上限將近2000億元。

不過,目前市場對於金價走勢已經出現分歧。高盛分析認爲,黃金價格將突破3000美元。而興業研究在公開報告中指出,短期來看,黃金估值和技術指標均已超買。金價季度滾動漲幅達到10、15、20%時,通常出現休整。

前述分析人士認爲:“預計2025年黃金趨勢向上,有望維持整體強勢表現,但短期擾動因素仍存,大概率呈震盪向上態勢。”

《2025中國銀行個人金融全球資產配置白皮書》分析認爲,無論是從貨幣屬性、金融屬性還是資產屬性出發,都在一定程度上確立了黃金中長期上漲趨勢。但需要明確的是,2025年可能仍存在部分擾動因素,對金價短期形成影響。

白皮書分析,12月初美聯儲主席對外公開表示,比特幣的競爭對手是黃金。美國新任總統“力挺”比特幣發展,並表示會將其列爲美國戰略儲備資產,因此比特幣在短期內影響金價走勢。但從長期看,比特幣與黃金走勢呈正相關性,並且對黃金的分流作用相對有限,一方面比特幣在全球其他國家的接受度相對有限;另一方面比特幣波動性過於劇烈,無法替代黃金的貨幣屬性。

一位國有行理財經理提醒:“對於個人投資者而言,需要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針對性的黃金投資品。一般銀行積存金業務分爲兩種,一種交易方式靈活,可以通過低買高賣獲利,但通常每次交易需要支付0.5%的手續費。另一種可以積存後直接提取實物黃金,但需要支付一定加工費用,另外,不同銀行會有10克或20克的起點提取金額。投資者需要關注市場動態,並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進行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