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盯“小實事”,濱城區秦皇臺鄉爲民生“加碼”,讓幸福“升溫”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通訊員 周潔

打字複印、暑期託管、營業執照辦理、醫保代繳……在鑫隆新村黨羣服務中心,每天前來辦事的羣衆絡繹不絕。

“過去,辦理多項業務需要來回到各部門,如今,在黨羣服務中心不但能實現一站式辦理,而且就在家門口,真是太方便了!”剛辦理完業務的村民劉立軍感慨道。

在秦皇臺鄉黨委書記張碩看來,“羣衆家門口的‘小事’都是關乎村民幸福感的‘大事’”。

如今,在秦皇臺鄉,10個黨羣服務中心都設有便民服務站,配備專職幫辦代辦人員,村民不出村就可以享受到民政、醫保、殘聯、人社、市場主體登記等便民服務。

按照“羣衆需要什麼,就提供什麼”的原則,健身活動室、閱覽室、心理諮詢室……黨羣服務中心各功能設施一應俱全,成爲集志願服務、文體活動、便民服務等於一體的“服務綜合體”。

吃過早飯,利民新村的趙晨雅就揹着書包來到黨羣服務中心的暑期託管課堂。室外酷暑難耐,室內清涼怡人。在上午的剪紙課上,剪紙藝人劉玉林耐心的講解着剪紙的技巧,不大工夫,一朵朵五瓣花在孩子們指尖悄然成形。

除了作業輔導,手工製作、非遺體驗、體育運動、知識科普等一系列特色活動,讓孩子們的假期變得豐富多彩。

“我們這裡不僅是‘蓋章辦證’的地方,更是服務羣衆的‘大舞臺’。”利民新村黨羣服務中心負責人王文濤笑着說,“助農曬糧、下鄉義診、技能培訓……根據羣衆需求,我們的服務也是不斷迭代升級。”

“老有所養”是民生保障的重要一環。“幸福院寬敞亮堂,院子裡還能種菜養花,住在這裡放心也安心。”說起幸福院,住了近20年的村民李學田豎起大拇指。

爲進一步推進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切實解決農村老年人離家不離村,自2004年開始,秦皇臺鄉堅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陸續建成農村幸福院204套,讓越來越多的老人在村裡過上幸福的晚年生活。

與此同時,秦皇臺鄉採取“村級主辦、政府補貼、社會助力”的模式,鼓勵有條件的農村幸福院升級爲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在解決老人住的好的基礎上,逐步解決老人吃飯問題。截至目前,全鄉共建有孝善食堂5處,爲轄區370餘位老人提供就餐服務。

每週一三五中午,利民新村北賈家的老人們,都會到村裡的孝善食堂集體用餐。在這裡,老人們不僅能吃到香噴噴的飯菜,還可以聊聊天,成爲他們一天中最快樂的時光。

除了吃飯,秦皇臺鄉還發揮孝善食堂陣地作用,建立“孝善食堂+N”模式,整合力量、鏈接資源,提供娛樂、問診、理髮等豐富的養老服務。

在秦臺耿村,孝善食堂更是成爲傳播文明新風、深化移風易俗理念的前沿陣地。該村結合移風易俗,依託孝善食堂建立“紅白理事廳”,倡導“大鍋飯”,免費爲村民提供就餐場所,遏制鋪張、攀比之風。

圍繞羣衆“小實事”,做足民生“大文章”。“我們始終堅持以民生‘實事’帶動基層治理,在‘改善”民生中潤澤民心。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爲“頭等大事”,聚焦民生領域和公共服務,補民生之短,解民生之憂,不斷推動民生服務項目提速,繼續書寫有‘溫度’的民生答卷。”張碩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