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辦“小升初”改做“高中大學銜接”,培訓機構路真野!
在北京海淀區某大廈一間擠滿學生和家長的教室裡,前排的家長舉着手機錄 PPT,後排的準大學生們蔫頭耷腦,牆上 “大一新生暑期蓄力,入學搶跑一步” 的海報格外醒目。
這是某知名教培機構推出的大學預科班試聽課現場。PPT剛翻過“祝賀邁入新階段”,下一頁就畫風一變:“上了大學,就可以好好玩了?”
教室後排的一個女生小聲和同伴吐槽,“從小學就開始上這家機構的課,沒想到大學也要來上。”
誰能想到,在“幼小銜接”“小初銜接”“初高銜接” 這些老熟人之後,“高大銜接” 也踩着焦慮的鼓點來了!
"高大銜接班",又稱大學預科班,即準大學生利用高考後的暑假,提前學習大學知識。
打開機構宣傳頁,準大學生們的暑假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例如某機構推出了“大學預備營”套餐,25 天課程從早 9 點排到晚 9 點,中間休息3 小時,課程內容包含高數、大學數理、大學英語、英語四六級、大學程序設計、線性代數六節銜接課,以及大學必備辦公技能課在內,採取線上直播授課的方式,定價爲1980元。
此外,還有機構推出時間管理與信息蒐集、考公與選調、保研考研出國轉專業、自媒體與副業、學生會社團經驗及微信公衆號運營、演講與口才等課程,宣稱可以幫助同學們更好更快地融入大學生活。
要是覺得純學術太枯燥,還有“生涯發展夏令營”可選。8 天時間,從有效社交、財商課到戀愛心理學、禮儀形象,甚至無領導小組模擬競聘都給安排的明明白白。據瞭解,這個在北京某高校內舉行的夏令營活動,報價高達15800元。
更誇張的是,還有機構推出了針對大一新生的“38 個月保研陪跑計劃”。
從高三暑假的高數銜接課開始,學管、規劃、督學老師全程盯梢,每週計劃精確到天,專業課答疑、期末押題、論文署名、競賽獲獎全包圓。
根據以上種種,可見“高大銜接班”已然成爲一門炙手可熱的生意。
家長們熱衷於爲孩子報名的理由都挺實在:“別人都在上,咱不上就落後了”“提前學總沒壞處,萬一跟不上呢”“想讓孩子贏在大學起跑線”。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無可厚非,畢竟誰不希望孩子順順利利,評優、獎學金、保研一路綠燈。
但是這 “銜接” 的焦慮,是不是被架得太高了?
正如一位家長開玩笑道:“現在卷高大銜接,以後是不是得有大碩銜接、碩博銜接?再往後,結婚銜接、養娃銜接、退休銜接……”
進南京擇校家長羣
瞭解更多擇校升學信息
所以,教培機構口中的高中、大學知識斷層,真的存在嗎?
東部地區一所“雙非”高校公共數學教研室的一位副教授表示,在大學裡教高等數學的前兩節課,老師都會放慢講課速度,不斷回顧高中階段相關知識點。
北京化工大學數理學院的郭教授更是直言不諱,提前學習大學知識並無必要,只是有搶跑優勢,等到同學在大學裡學完以後,掌握得可能還要更好。換言之,“學得好還是不好,並不在於學得早還是學得晚”。換言之,如果學生一直跟不上,就不是銜接的問題,而是高中沒有學好。
說白了,高中和大學的知識斷層,並沒有培訓機構吹的那麼邪乎。反倒是另一種“斷層” 更值得我們警惕。
中科院院士李大潛在復旦新生會上就敲過警鐘:“從中學到大學,最大的坎不是知識銜接,是學習方法的轉變。必須把改變學習習慣當成第一要務,不是第二、第三。”
中學時老師把知識點嚼碎了喂,作業、考試安排得明明白白;大學課堂上,老師講完課就走人,預習複習靠自覺,選課、考證、實習全得自己拿主意。這纔是新生最該 “銜接” 的能力。
可現在的銜接班,反而在強化“被安排” 的慣性。
有高校數學學院副院長觀察到一個現象:現在的學生越來越依賴外界,明明能自己查資料解決的問題,非要等老師給標準答案。反倒是那些轉專業的學生,因爲是自己選的路,往往學得更主動、成績更好。“如果是被逼着上銜接班,就算暫時領先,後勁也會不足。”他擔憂的是,這些培訓班把 “獨立” 的時間點越推越後,本該在大學學會自己走路的孩子,還在等着別人扶着走。
其實,高考後的暑假,更該讓孩子喘口氣。去打份工體驗賺錢的不易,去旅行看看不一樣的世界,哪怕在家躺着想想“我到底喜歡什麼”,都比塞滿銜接課更有意義。
如果說中學是在標準化答案裡衝刺,那麼大學就是一個探索的過程。
在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前,自己學會做出選擇,這纔是比“搶跑一步” 更重要的 “銜接”。
來源 | 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南方週末
關注南京擇校矩陣媒體
與 1000000 家人共同成長
點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