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年涉毒人口降2成 安非他命、新興毒品仍是隱憂
據內政部統計,近5年來,毒品嫌疑犯人數大幅下降20.3%,從109年的4萬7,779人減至113年的3萬8,095人,顯示整體涉毒人口明顯下降。內政部指出,2024年警方查獲毒品案件3萬6,511件,數量與去年相近,但總重量減少 33.5%,其中安非他命仍爲查獲最多的毒品,佔案件總數61%。
爲有效遏止毒品犯罪,內政部在2021年推動「新世代反毒策略行動綱領2.0」,透過「減少毒品供給、減少需求、減少危害」三減策略,達到「降低毒品新生、抑制毒品再犯」的雙重目標。數據顯示,該政策已初見成效,毒品市場規模受到壓制,涉毒人口減少,尤其年輕族羣的毒品施用率下降。
觀察不同毒品類別,第一級毒品如海洛因、嗎啡、古柯鹼查獲量佔96.7%,但因價格高昂且取得不易,主要施用者爲40歲以上族羣;第二級毒品如安非他命、搖頭丸、大麻查獲件數最多,其中安非他命2萬2,160件,佔該類毒品 86.3%,主要施用者集中在30至39歲年齡層。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級毒品如愷他命、FM2施用族羣逐漸年輕化,18-29歲爲主要使用年齡層,其中愷他命查獲量佔61.2%。近年來,因愷他命價格較低、取得容易,逐漸成爲年輕族羣濫用的毒品之一。
此外,內政部針對新興毒品加強查緝,2024年11月正式將依託咪酯(俗稱「小樹枝」)列管爲第二級毒品,因其施用後可能導致精神錯亂,甚至引發車禍,已造成多起意外傷亡事件。警政署已要求全國警察機關對此類新興毒品進行全國性查緝,全面打擊毒品供應鏈,以杜絕危害擴散。
從近5年數據來看,毒品案件數呈下降趨勢,從2020年的4萬5,489件逐年減少至2023年的3萬6,435件,雖然2024年略增至3萬6,511件,但整體仍呈現減少趨勢。
此外,毒品嫌疑犯人數的減少,顯示警方不僅在供應端(製造、運輸、販賣、意圖販賣)進行打擊,對需求端(施用、持有)也有壓制作用。數據顯示,12至17歲青少年涉毒人數5年來減少36.0%,18-23歲減少30.6%,顯示年輕族羣對毒品的接觸機會大幅降低。
警政署積極掃毒,圖爲警方查扣的依託咪酯煙油與煙彈。記者廖炳棋/翻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