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智慧停車痛點 學者籲整合服務

學者指出,智慧停車不應只停留在「找車位」,應整合交通服務,結合商圈折抵平臺,提供一站式體驗。(馮惠宜攝)

六都智慧停車推動狀況表

爲解決問題,各縣市積極打造智慧停車系統,透過地磁感應與即時資訊,並結合手機App,讓駕駛族快速找到空位。但民衆還是常抱怨找不到停車位。學者指出,智慧停車不應只停留在「找車位」,應整合交通服務,結合商圈折抵平臺,提供一站式體驗,促進經濟與城市治理升級。

臺中自用小客車從2003年約82.7萬輛,至今年上半年飆至104萬輛,居六都之冠,但停車位供給卻未同步增加,車多位少日益嚴重。假日到臺中勤美商圈逛街,王小姐繞好幾圈才找到停車位,離目的地還得走兩條街,停3小時就付了300元。

臺中市交通局2024年起推動爲期7年的「區區智慧停車計劃」,目標建置2萬7000格智慧車格,至今完成9687格,其中歌劇院周邊296格具影像辨識功能的車格即將上線。

除了智慧停車,中市還推出共享車位,率先開放公家機關停車場,今年6月起陸續釋出1310格汽機車位,相當於4座立體停車場。

高雄市在商圈與景點建置智慧車格8894格,結合車牌辨識自動計費,另設2萬5876格地磁車格,自動監測車位。臺南市則透過智慧路邊停車計費系統,研議善用契約餘裕量增設車格,既減少巡場人力,也利於蒐集即時資訊,支援交通政策規畫。

逢甲大學智慧運輸與物流創新中心副主任吳皇升指出,智慧停車不應只停留在「找車位」,應整合交通服務、開放停車數據,並結合商圈折抵與MaaS(交通行動服務)平臺,提供一站式體驗。他強調,城市應建立完整資料分析與管理機制,真正解決「車多位少」的結構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