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憂雜貨店》導演內涵王俊凱,爲何舊事重提前後矛盾?

極目新聞評論員 紀平

近日,《解憂雜貨店》導演韓傑在宣傳新片時,重提2017年與王俊凱合作拍攝《解憂雜貨店》的經歷,言辭間滿是遺憾,稱王俊凱僅提供兩週非全勤檔期,拍攝要提前預約,且因自帶表演老師,致使雙方缺乏深度溝通,未能走進其內心世界。(7月29日極目新聞)

回溯當年,2017年電影宣傳期間,韓傑導演對王俊凱不吝讚譽之詞,誇讚其“睿智、冷靜、有想法”,合作默契,還特別指出王俊凱對錶演有自己的探索,爲角色下了不少功夫。面對外界質疑,導演更是明確否認“王俊凱僅給三天檔期”的傳聞,強調三位主演拍攝時長一致。如此鮮明的前後反差,難免不讓人揣測:究竟是舊怨難消,還是借頂流熱度爲新片造勢?

從客觀事實出發,2017年正值王俊凱高三,在面臨高考這座大山的巨大壓力下,仍能擠出兩週時間投身劇組,已然展現出十足的誠意與敬業精神。拍攝需提前預約時間,這絕非對導演的不尊重,相反,在行程繁忙的情況下,合理規劃時間,是對雙方工作效率的保障,避免了不必要的時間浪費,更有利於拍攝工作有條不紊地推進。而且,王俊凱憑藉在影片中對小波這一角色的精彩演繹,斬獲第17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金鳳凰獎新人獎,影片票房也順利突破2.23億,這些亮眼成績,離不開他在片中的努力與付出,豈能是一句“僅給出兩週檔期(非每天到場)”就能否認的?

至於導演提及因自帶表演老師導致缺乏深度溝通,這背後或許存在諸多複雜因素。22歲的年齡差距,極易引發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的代溝,再加上性格與認知的差異,交流不同頻在所難免。在現實生活裡,讓年齡差距大的陌生人在短時間內實現深度溝通,本就是一件難事,更何況要完全洞悉一個年輕人的內心世界。至於導演稱曾想了解王俊凱“12歲成名後的日常生活”,但“未能打開他的門”的說辭,更是不值一駁,工作和生活的邊界理應清晰,工作中合作愉快,不意味着演員就得毫無保留地嚮導演敞開私人生活的大門。

導演身爲影片創作的核心引領者,自然希望主演全身心投入,緊密配合創作節奏;而頂流演員因超高人氣,行程被各類事務填滿,同時也有着自己對角色的思考,雙方對敬業的理解可能有所不同,但這並不代表不敬業。爲避免此類爭議再次發生,雙方在合作伊始,就應坦誠交流,明確各自的訴求與底線,在合作過程中,多站在對方角度考慮問題,以包容之心化解分歧。

事實上,影視行業裡,敬業的導演與演員從來都是相互成就的典範。導演會爲演員量身打磨角色,如陳凱歌爲張國榮講解《霸王別姬》中程蝶衣的精神內核,反覆推演情緒層次;演員則會爲角色突破自我,張譯在《一秒鐘》中爲貼近角色減重20斤,主動研究西北方言。他們的默契源於對創作的敬畏——導演尊重演員的創作個性,允許表演有試錯空間;演員信任導演的專業判斷,願意放下預設融入角色。這種雙向奔赴的配合,讓鏡頭下的故事有了靈魂,也讓彼此的職業生涯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影視行業的良性發展,正需要這樣以作品爲核心的協作生態,讓每一份專業付出都能得到迴響。

(來源:極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