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收太多災難畫面 免疫系統易被拖垮 5招可改善

研究發現,感知會影響免疫力,如果長期處在災難新聞與壓力環境中,會讓免疫力下降、容易生病。(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有些人飲食均衡、睡得夠,還是過敏大發作、覺得累、常生病。對此,基因醫師張家銘表示,研究發現,感知會影響免疫力,如果長期看太多災難新聞、不開心事物,就算沒病毒,依舊會造成身體發炎、免疫力低下,建議練習正念、呼吸、冥想,多接觸帶來溫暖的故事等,免疫力與心情都會變好。

臺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在臉書粉專PO文指出,最近天災人禍的新聞特別多,從氣候異常、洪水、地震到傳染病,有些人看到這些訊息後,覺得心情悶,身體不舒服,2025年《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發表的一項研究,證實了我們看到什麼,真的會影響免疫系統的運作。

張家銘指出,研究中,科學家請受試者戴虛擬實境眼鏡,畫面中出現一位臉色蒼白、咳嗽的虛擬感染者,只是模擬情境,大腦卻進入警戒狀態,啓動與感知威脅有關的區域,像是前額葉、頂葉與島葉,血液中的先天免疫細胞也變得活躍,就像真的碰到了病毒,也就是光是覺得有危險,身體就會開始對抗了。

張家銘指出,研究證實了身體不是等疾病來了才行動,是看氣氛行事。這也解釋了,爲什麼當我們長期處在災難新聞、疫情焦慮或職場壓力中,即使沒有感冒、沒有病毒,身體還是覺得累、發炎、過敏大發作、免疫力下降。

張家銘指出,上述研究告訴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訊息,健康是從感官與情緒開始的,大腦會根據「看到什麼、感覺什麼」來決定是否發出身體的行動指令。這也意味着,我們可以主動去設計自己的心理環境。

張家銘建議除飲食、睡眠外,民衆平日可做以下5件事情,來提升免疫力。1.減少每天反覆觀看讓人焦慮或憤怒的新聞。2.有意識地安排一段無訊息時段,讓腦袋與免疫系統都休息。3.選擇接觸一些帶來溫暖、希望、安定感的影像或故事。4.練習正念、呼吸、冥想,幫助身體降速回到平衡。5.多花點時間與安心的人相處,或走進自然、看雲、聽雨。

張家銘表示,每個人都值得處在一個更穩定、更安心的身心狀態,這份健康是可以從每天選擇「看到什麼、感覺什麼」開始,爲身體鋪一條更溫柔的免疫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