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美福特號未彈射F-35秘辛

美國福特號航空母艦。(摘自福特號航空母艦官網)

就在中國大陸的福建艦展示起降殲-35戰機之際,有些人發現,美國海軍最新的「福特號」(CVN-78,USSGerald R. Ford),雖然已服役多年,並完成多次部署任務,卻只看到F/A-18E超級大黃蜂的出勤,這一不尋常的情況引起外界關注,甚至謠傳福特級的電磁彈射器無法提供F-35C的起飛,那麼真相如何?

福特號是美國第一艘加裝電磁彈射器的航空母艦,於2017年正式服役,但是仍然有許多設備問題需要解決,包括電磁彈射器的維護週期太短,以及彈藥專用升降機也還不成熟,使得第一任期的川普感到非常不高興,甚至揚言要取消福特級的後續建造計劃,所幸最後沒有這麼做。到了2023年開始它的首次海外部署,並且在10月8日哈瑪斯恐攻以色列以後,前往中東地區巡弋。到2024年1月返回諾福克時,福特號已在8個月的部署時間,進行了1萬396架次的飛機起降,沒有重大缺失,顯示電磁彈射與自動着降技術已經趨近成熟。

然而,福特號搭載的4個戰機中隊,卻都是F/A-18E超級大黃蜂,沒有看到「先進航艦+先進戰機」的組合,反而是包括文森號(CVN-70)、林肯號(CVN-72)、羅斯福號(CVN-71),甚至是最舊的尼米茲號(CVN-68),都已進行過F-35C的起降,甚至有中隊部署的前例。好事者就猜測「福特號的電彈系統無法適配F-35C」的傳言,但其實,F-35C早在2017年就完成陸地電磁彈射器的實驗,證明電磁彈射可以推送F-35C,並沒有推力不夠的問題。

真正的原因在福特號的後勤系統還不適合F-35C的部署。福特號於2005年開始建造,2013年下水,2017年正式服役。換言之,當福特級的艦體設計與內部配置定案時,美軍對F-35的實際後勤需求仍屬未知。這一時間差造成了實質影響。F-35C需要專屬的維修設備、匿蹤塗層維護空間、以及有別於其他戰機的即時資料傳輸網,還有F-35C採用鋰電池啓動系統,而鋰電池受損可能自燃,這就需要特別的收容與滅火系統,這些在福特號建造階段還無法預先設計,所以需要另外改造。

至於其他的尼米茲級已完成F-35C部署,其實都有試驗的成分。其目的是增加F-35C的操作經驗,使得福特級航艦未來進入維護時程時,知道該如何修改,要增加哪些設備。

目前已接近完成的第2艘福特級航艦:約翰.F.甘迺迪號(CVN-79),就在設計與建造過程中,就融入F-35C的後勤支援能力。根據亨廷頓英格斯(Huntington Ingalls Industries)的說法,甘迺迪號的機庫甲板、維修間、資料管理室及電力分配系統,都已預留並整合支援F-35的相關基礎設施。

例如,甘迺迪號的機庫空間在規劃階段,就考慮了F-35的匿蹤塗層維護需求,設置了密閉式塗裝維修區,可進行除鹽與塗料補修的作業。同時甘迺迪艦也設置新的資料處理中心,可安全接收、儲存與分發F-35的任務資料,這系統兼容F-35專用的維護支援系統(ODIN,操作資料整合網路,用以計算F-35C主要設備的零件狀態、維修紀錄、耗材更換時間)。這些改進讓甘迺迪號成爲美軍第一艘,自建造起就完整支援F-35C的航空母艦。

美國海軍預計甘迺迪號將在2025年底至2026年間完成測試並服役,屆時將可與F-35C艦載機聯隊搭配,成爲真正具備第五代戰機作戰能力的航艦。(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