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力賽上的“小蝸牛”

一個晴朗的下午,操場上回蕩着大班孩子們歡快的笑聲。我正準備組織一場小組接力跑比賽,孩子們個個摩拳擦掌。

“老師,我跑不快的。”一個怯生生的聲音從身後傳來。看到安安(化名)低着頭,小手不安地絞着衣角,我蹲下身,輕拍她的肩膀:“沒關係,這次請你當小裁判好不好?”安安的眼睛亮了一下,用力地點點頭。

比賽開始了。孩子們像一羣歡快的小鹿,在跑道上盡情奔跑。突然,“哇”的一聲哭喊打破了歡樂的氣氛——辰辰摔倒了。我趕緊跑過去查看,還好只是膝蓋擦破了皮。保健醫生做了簡單的擦傷處理後,就讓他坐下休息。

“安安,你來替辰辰比賽好嗎?”我話音剛落,就聽見小寶嘀咕:“老師,安安不是裁判嗎?”其他孩子雖然沒說話,但眼神裡都流露出同樣的疑問。孩子們對於安安在運動中的“特殊”心知肚明,在疑問中我聽出了他們的擔心:安安加入會影響小組比賽名次。

比賽重新開始。安安站在起跑線上,小臉繃得緊緊的。“預備——開始!”隨着口令,她奮力擺動雙臂,可雙腿卻像灌了鉛一樣沉重。當其他孩子已經完成交接時,安安才跑到一半。漸漸地,她所在小組的孩子開始跺腳、嘆氣。

“都怪你!我們本來能得第一的!”小強終於忍不住喊了出來。安安的眼淚在眼眶裡打轉,但還是堅持跑完了全程。看着這一幕,我的心揪得生疼。

回到教室,我決定和孩子們好好談談。“如果你們是安安,被這樣說會有什麼感受?”問題一出,教室裡瞬間安靜了下來。

過了一會兒,孩子們陸續開始發言:“我會很難過。”“我會覺得委屈,明明已經很努力了。”“我可能會哭。”孩子們的話讓我既欣慰又心疼。他們不是不懂道理,只是在激烈的競爭中,那份純真的善意被暫時掩蓋了。

第二天日常談話,我拿出了一個特別的道具——一隻玩具蝸牛。“從今天開始,我們要玩一個新遊戲,叫‘小蝸牛賽跑’。”我宣佈了新規則:每組必須有一隻“小蝸牛”,其他隊員要幫助“小蝸牛”一起完成比賽。

遊戲開始後,神奇的事發生了。孩子們不再抱怨,而是主動給“小蝸牛”加油打氣。有的牽着“小蝸牛”的手一起跑,有的在旁邊喊着“慢慢來,沒關係”。安安的臉上終於綻放出久違的笑容。

離園時,安安悄悄塞給我一張畫,畫上有許多小朋友手拉手,中間是一個笑得燦爛的小女孩。我知道,那一定是她心中最美的畫面。

這件事引發了我對日常教學的思考:首先,我們平時教導孩子要友愛互助,但在競技情境下,這些說教顯得如此蒼白。共情教育不能停留在認知層面,而要創造真實的情感體驗。我們要把共情教育融入日常,通過角色扮演、繪本共讀等方式,創造更多情感體驗的機會。比如可以開展“假如我……”主題活動,讓孩子們輪流體驗不同能力狀態下的活動感受。

其次,真正的教育公平不是整齊劃一的要求,而是爲不同發展水平的孩子設計差異化的參與方式。可以建立“能力檔案”,詳細記錄每個孩子的發展特點,讓“一孩一檔”爲差異化教學提供依據,讓教學真正爲孩子的發展服務。

最後,作爲教師,我們不僅要教會孩子知識技能,更要培養他們善待差異的胸懷。也許,在等待安安完成接力的過程中,我們都在學習人生更重要的一課——學會等待,學會包容,學會欣賞不同生命綻放的獨特美麗。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溧陽市清安幼兒園)

《中國教育報》2025年07月13日 第02版

作者:施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