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城中村”與老舊小區安全治理之“結”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趙麗梅 記者 張均斌

應急管理的“最後一公里”,如何成爲“最前一道防線”?

“城中村”和老舊小區的安全生產治理,是基層應急管理的“最後一公里”,也一直是難啃的“硬骨頭”。

這是基層治理的一個“老大難”,也是一道“必答題”。即使做了20餘年社區工作,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三衢社區黨支部書記餘海雁仍坦言,“城中村”的安全管理像拆“盲盒”,總會有新挑戰。在600多公里外,江西贛州章貢區新贛南路社區黨工委書記黃霖也深有同感。新贛南路社區,這個佔地0.27平方公里的老舊社區,住着1810戶人家,60歲以上老人佔比超三成,不僅面臨老舊房屋多、基礎設施薄弱等“老問題”,還因緊鄰景區,存在人流驟增風險,加上涉水隱患,安全治理壓力格外大。

國務院安委會2024年年初部署開展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以來,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聚焦基層一線,堅持從源頭防範化解風險。如今,兩個社區正通過機制創新、資源整合與精準施策,探索基層應急治理的新路徑,讓應急管理的“最後一公里”成爲“最前一道防線”。

在“亂麻”中建起安全“新防線”

“城中村”與老舊小區的安全治理,難在“雜”與“散”。人口結構複雜導致需求多元,基礎設施薄弱加劇風險隱患,而治理力量分散又使得問題難以及時解決。

三衢社區下轄的花園前新村是一個典型的拆遷安置型“城中村”。30多年來,370棟自建房在此拔地而起,如今大多成了出租屋。110餘家外賣店扎堆聚集,讓這裡成了遠近聞名的“外賣村”。餘海雁用“六多六亂”概括社區曾經的治理難點:外賣商戶多、流動人口多、消防隱患多、老舊房屋多、羣衆投訴多、領導關注多;由此衍生出執照亂用、雜物亂堆、違章亂搭、污水亂排、私拉亂接、車輛亂停,安全形勢嚴峻複雜。

面對這團“亂麻”,三衢社區在深入推進治本攻堅三年行動的過程中,找到了治理“新路子”——構建城市治理共同體“三循環”機制。餘海雁解釋,“三循環”分別是以街道、共建單位、聯動單位爲架構的社區共治“大循環”,統籌資源、破解跨區域難題;以社區、社會組織、物業服務企業爲主體的小區自治“小循環”,聚焦小區日常管理與服務;以在職黨員、網格員、志願者爲核心的樓棟善治“微循環”,這些人紮根樓棟一線,打通治理“最後一米”。

“微循環”是閉環治理的“毛細血管”。花園前新村被劃分爲7個網格,每個網格設有網格長、網格員、網格志願者,負責日常隱患巡查、應急處置等工作,他們圍繞“火、電、車、人、口”五類隱患,落實線路改造、設施配備等整改措施,形成“發現-上報-處置-反饋”的閉環機制。餘海雁說:“確保問題真發現、真解決、真見效。”

去年3月19日,村裡一個租戶的電動自行車突然起火,網格志願者第一時間打電話告訴社區,社區應急消防服務站隊員也衝了過去。餘海雁回憶,當時火“噌”一下就躥出去了,這是她第一次直觀感受到電動自行車着火,“火勢原來是這麼猛。”於是,她和應急消防服務站隊員以及房東一起快速處理了險情。

今年5月5日,村裡一家外賣店的油煙機由於長時間未清理,油污堆積起火,店主第一時間利用店內自備的滅火器將火撲滅,未造成人員傷亡。餘海雁感慨,一起又一起險情能快速化解,靠的是日常排查到位、應急工具配齊、居民技能過關。

對於基層應急管理來說,解決安全隱患更離不開硬件的改造。2022年,藉着老舊小區改造的“東風”,花園前新村爭取2180萬元改造資金。工程隊拆除1000多處佔路臺階,拓寬6條消防通道和24條內部支路,連此前無法通行的小巷也能容消防車進出。她說,在2022年以前,大車開進村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如今的花園前新村煥然一新。原來租客進村找房,像進了“迷宮”。如今,小區門口網格圖,門牌號、逃生通道一目瞭然,主要路口的疏散指示圖清晰醒目,居民遇險情能快速找到出口。

“多頭管”變成“一人統籌”

在多元協同破解治理困局的基礎上,新贛南路社區的“微循環”破局之道還在於基層管理上的精簡,將“多頭管”變成“一人統籌”。

機制創新爲基層治理提效。江西積極推動加強基層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及時防範化解基層安全風險隱患,築牢守護生命的“第一道防線”。

“以前,村一級有安全員、災害信息員、氣象信息員、山塘水庫管理員、河道巡護員、交通勸導員、食品安全協管(信息員)等,雖然人多,但職責分散、相互割裂,經常出現災情報送鏈脫節和工作斷檔。”贛州市應急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梅旭軍說。

過去社區應急管理事務像“九龍治水”,安全員、災害信息員、河道巡護員等崗位各管一攤,遇到複雜情況反而容易脫節。如今,新贛南路社區的90後應急管理員何雨薇統籌這些角色,牽頭抓安全生產、排查整治和第一響應,提前摸排處置隱患。

今年剛任職的何雨薇,負責6個網格、1800多戶、4000多人的應急事務,在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中,與網格員開展隱患排查、防汛防颱風等工作。

何雨薇與網格員每天巡查兩次,重點檢查“九小場所”消防設施、危舊房牆體、水域防護欄,汛期還要關注清水塘水位防溺水。

“一人統籌”在應急處置中優勢凸顯。7月初,社區居民看到一戶人家的陽臺有濃煙冒出,便立即聯繫了網格員,網格員報告給了何雨薇,何雨薇便立即聯繫物業、消防站的相關人員,多方一起上門處置。她說,煙從室內冒出來,她不清楚着火點,有無人員傷亡,“這是我最擔心的問題”。經過了解,一個高中生在家點蚊香睡覺,蚊香引燃了垃圾桶,着火點不大,但煙大,而高中生在另外一個房間睡覺,未發現屋內起火。消防員帶着滅火器,社區工作人員拿着樓道里的滅火器,快速撲滅了起火點,從他們進門到離開居民家,用時不到10分鐘。

風險動態變化,治理需常“回頭看”。針對“店鋪開關頻繁,裝修易違規改造”,何雨薇複查重開店鋪,重點檢查電路和消防設施等。

“守護了一方老百姓,心裡有成就感,減少了轄區的安全隱患,這是一件很榮幸的事。”何雨薇說,居民發現問題會及時反饋,甚至比他們更快,“這很幸福”。

治理單元變得更小了,治理也更精準了。黃霖說,將人員力量下沉到網格中,對基層治理更有利,也加強基層應急管理的力度,推動力量、資源和服務優化。

在贛州市轄區4000多個行政村(社區),像何雨薇這樣的專(兼)職村(社區)應急管理員共有4000多人,村級應急管理體系基本實現全覆蓋。

“應急管理員是基層的‘眼睛、耳朵、嘴巴’,相當於社區安全生產‘總管’,網格員協助。”贛州市應急管理局救援協調和預案管理科科長徐明說,從“多頭管”到“多元合一”,成效顯著,贛州成功避險案例從零星幾起增至32起,居江西省首位。

擰成治理“一股繩”

城中村窄巷與老舊小區樓道,安全隱患如隱匿藤蔓。基層應急管理員雖努力織“安全網”,但面對複雜問題,力量仍相對有限。如何把這張網織得更牢?

在“城中村”,老舊房屋安全隱患多且隱蔽。花園前新村房屋老舊、多出租,商戶體量大、風險高,還存在二次裝修導致房屋破壞的隱患。餘海雁說:“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大家擰成一股繩,謀在一起,幹在一起。”

前置審批成爲花園前新村防患於未然的重要一環。餘海雁介紹,社區聯合當地相關部門,對商戶開店進行前置審批。商家辦理營業執照前,需經過消防評估、房屋鑑定,經社區蓋章才能進入審批流程。該社區將消防評估、責任承諾、房屋鑑定、教育培訓作爲執照審批前置條件,既掌握租戶情況,又提前“排雷”。

起初,村裡不少房東對此很牴觸,覺得“多此一舉”,後來經過社區網格員的勸說,房東們也算明白這本“經濟賬”:房子安全了,租金才穩,租戶也願意長租。如今,商戶開店會主動帶房屋鑑定報告,社區應急消防服務站工作人員也會提前上門指導配齊消防設施。

在新贛南路社區,黃霖找到的破局新方法是用“四個一”織密老城區的安全網,即建強一支14人的應急隊伍,打造應急服務陣地,織密71個網格,用好數字化平臺。

硬件改造同樣是贛州破局的重要一招。新贛南路社區的改造從“拆”字入手:拆除22個堵塞通道的柴間、16處違章搭建、十餘棟危舊房和多處圍牆,將22個獨立分散的小區整合爲連片“大社區”,打通並拓寬6條消防通道。

防盜網改造的緊迫感源於慘痛教訓。2024年1月24日,江西省新餘市一臨街店鋪發生火災,事故導致39人死亡、9人受傷。火災原因是負一樓正在進行冷庫裝修,冷庫建設施工單位違規建設冷庫時起火,瞬間產生大量有毒濃煙。因爲整棟樓僅有一個狹窄樓梯,且地下一層與一層共用,無防火分隔,濃煙迅速蔓延至二樓。二樓培訓機構外安裝防盜網和廣告牌,人員被困教室,無法及時逃生。

爲吸取教訓,江西多市開展“拆牌、破網、清通道”專項行動,新贛南路社區拆除819戶封閉式防盜網,打開“生命窗”。

治理力量的延伸,不止於部門協同。花園前新村有100多位外賣員,這些外賣騎手也成爲移動的安全“哨兵”,他們時常穿梭於村莊,成了應急治理的重要幫手。居住在村裡的外賣騎手胡文成,在雨夜“撿到”兩歲女孩,與民警一起幫助女孩尋找家人。另一名外賣騎手姜勇,送餐途中發現颱風造成雨棚懸掛空中,存在掉落傷人隱患,及時拍照通知社區。

從餘海雁到何雨薇,一個紮根30年的“老書記”,一個90後應急“新總管”,隔着600公里,卻用同一套邏輯作答這道治理難題:當治理單元下沉到樓棟、風險關口前移到審批、應急責任壓實到“一人”,多方力量合力築牢守護生命的“第一道防線”,讓“城中村”與老舊小區的安全治理,從“頭痛醫頭”真正邁向“系統重塑”。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