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局】爲什麼中國接受了歐盟的價格承諾申請?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網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倪浩 張依依】7月4日,商務部發布終裁公告,認定原產於歐盟的進口相關白蘭地存在傾銷,傾銷幅度爲27.7%-34.9%。決定自7月5日起實施最終反傾銷措施,期限5年。商務部同時在公告中表示,在去年8月29日對此案進行初裁後,歐盟有關行業協會和企業及時主動提交了價格承諾申請。經過審查,商務部對這一符合中國法律規定的價格承諾決定予以接受,涉及歐盟34家白蘭地企業將不再徵收反傾銷稅。
當天,商務部對該起反傾銷調查案進行了詳細的程序披露。《環球時報》記者發現,自2024年1月5日立案以來,商務部嚴格依法依規開展調查,其中包括問卷調查和實地調查,並充分保障利害關係方權利,廣泛聽取了各方意見。去年8月29日,商務部發布對該案的初裁公告,認定歐盟白蘭地在中國市場存在傾銷。去年10月,中方延遲一個月採取臨時反傾銷措施,並在11月將這一臨時措施由之前的繳納現金保證金改爲用“保函”代替“現金”。
之後,商務部兩次發佈公告,最終將調查期限延長到7月5日,並在終裁公告中決定接受歐方的價格承諾申請,對34家主流的歐盟白蘭地企業不再徵收反傾銷稅。
從維護中歐經貿大局、維護企業利益的角度,中方在本案調查中一直秉持審慎剋制的做法,受到了歐方相關企業的歡迎。商務部新聞發言人7月4日在終裁公告公佈之後表示,中方一貫主張審慎使用貿易救濟措施,本案中決定接受價格承諾再次展現了中方通過對話磋商解決貿易摩擦的誠意。7月5日,商務部貿易救濟調查局負責人進一步闡述了中方終裁決定的具體考慮,表示中方調查機關在本案中依法對有關價格承諾申請進行了詳細審查,並充分考慮了國內產業的實際狀況,認爲本案終裁採用價格承諾方式符合中國相關法律法規,有利於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秩序。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張健5日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表示,中方對原產於歐盟的進口白蘭地反傾銷案的處理可以說是貿易救濟措施中的一個範例。首先,反傾銷措施本身是世貿組織(WTO)認可和允許的合法手段,旨在防止不公平競爭、避免對本國產業造成嚴重損害。中方啓動這一調查並採取相應措施,完全符合WTO規則和國際慣例;其次,在對本案的具體處理上,中方不僅注重維護國內產業的正當權益,同時充分考慮了歐洲企業的合理關切以及中歐貿易往來的大局,展現出靈活、務實的態度。
採訪中,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教授史曉麗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接受歐盟出口經營者做出的價格承諾是負責任之舉。她分析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條例》和WTO《反傾銷協定》均允許出口經營者作出改變價格或者停止以傾銷價格出口的價格承諾,調查機關認爲能夠接受並符合公共利益的,有權作出不徵收反傾銷稅的決定。
史曉麗認爲,在美國政府大幅實施單邊關稅措施進而引發全球企業經營危機的當下,中國此舉無疑給歐盟相關企業提供了糾錯和在中國市場依法依規穩健發展的機會,同時也爲中歐經貿關係向好發展創造了條件。
張健認爲,中方通過這一案例傳遞出明確信號:貿易救濟措施應服務於促進雙方貿易健康有序發展,而非以保護主義爲目的。這樣的做法對於歐洲也有借鑑意義——即貿易救濟措施應兼顧多方利益、通過對話與協商妥善解決分歧。
北京外國語大學歐盟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崔洪建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方此次通過價格承諾妥善解決白蘭地一案,爲當前中歐在電動汽車問題上的磋商提供了有益借鑑。他認爲,作爲歐盟核心成員國也是本案重要受益方的法國有望在妥善處理中歐貿易分歧、推動歐方積極迴應中方關切方面發揮建設性作用。
對歐盟白蘭地反傾銷調查案中,中方展示出解決中歐貿易分歧的誠意,爲中歐更多的貿易分歧的解決打了“樣板”。在眼下全球經貿環境下,歐方若堅持實施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一再展現強硬立場,實際上並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反而最終傷及中歐雙方企業的切身利益。商務部新聞發言人4日在回答記者問時也明確指出,希望歐方與中方相向而行,加強對話溝通,共同化解經貿分歧,爲鞏固和擴大中歐經貿合作創造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