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直播模式 臺灣打造世界第一動物顯微手術教育基地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顯微手術核心設施主任陳怡傑(後)回臺指導。記者曾吉鬆/攝影
近年國際間不斷有降低「動物實驗」的倡議,但實驗動物顯微手術是臨牀前研究重要的專業技術,難以忽略。爲此,國研院動物中心建置了全世界第一個「互動式實驗動物顯微手術教育基地」,透過「直播」模式教學,將有助學員迅速掌握顯微手術的細節和技巧,更透過仿生教具大幅減少因訓練被犧牲的動物。
國科會轄下動物中心自去年10月開放「互動式實驗動物顯微手術教育基地」,就不斷有國內外團體於該基地進行訓練及交流。動物中心主任秦鹹靜表示,爲優化國內實驗動物顯微手術專業職能,動物中心延攬在實驗動物顯微手術領域享盛名的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顯微手術核心設施主任陳怡傑回臺指導,並耗時一年多時間,建置全世界第一個「互動式實驗動物顯微手術教育基地」,現有來自美、韓的資深獸醫師赴臺受訓。
秦鹹靜指出,目前研究單位在測試新藥時,經常會利用顯微手術在小型實驗動物(例如大小鼠)身上模擬疾病發生,例如模擬血管栓塞造成的腦中風或心肌梗塞,以測試新的治療方法或血管藥物,但也因爲實驗必有失敗的風險,不免有動物會因實驗被犧牲。動物中心開發出實驗動物的仿生教具如皮膚、血管、導管等,讓初學者先利用仿生教具練習手感,熟練後再使用活體動物進行手術,每組仿生教練教具就等同於5只小鼠,而每堂課12位學員就可以減少60只因訓練而犧牲的動物。
技術的提升,除了可增加手術成功率及動物存活率,更可進一步減少因手術失敗而犧牲的實驗動物。秦鹹靜表示,以腦血管栓塞手術爲例,在教育基地經過一人一機、隨時接受指正的方式來學習,並先使用仿生教具練習手感後,受訓學員的手術成功率幾乎可達100%,相較一般實驗成功率不到80%的狀況,每次實驗可減量至少20%的實驗動物,同時又可提高實驗品質,爲醫學研究打下堅實基礎。
陳怡傑說,動物中心的「互動式實驗動物顯微手術教育基地」能領先全球,就是因爲應用、實驗面向廣,與目的明確在研究單一項目的「人醫顯微手術」不同,也因爲動物顯微鏡需要即時看到多方視角,他就透過線上「直播主」的製播概念,設計出一套非典型的科學研究系統,再與專業導播系統團隊攜手打造出一套利用現場、遠距及串流媒體整合成混成式教學模式。
陳怡傑指出,傳統顯微手術教學是一羣學生圍在老師身邊,與老師一起觀看一臺顯微鏡螢幕;「互動式實驗動物顯微手術教育基地」採一人一機實體混合遠距教學,老師在教育基地執行手術,學生可在任何地方透過螢幕觀看,迅速掌握顯微手術的細節和技巧,老師可同時看到12名學生的操作現況,隨時指正,也可將學生犯的典型錯誤分享到所有學生的螢幕。
秦鹹靜說,目前教學基地主要訓練對象是獸醫師,也有特定實驗室的研究團隊、醫學系學生會到此參訪,而該基地也供外借,目標強化動物實驗技術培力。另外,也將透過科普合作方式,與國高中協力打造教材、教案,將科普教育深化紮根。此基地是國內唯一兼具仿生手術訓練、存活顯微手術、胚操作訓練、動物投藥技術訓練及科學普及教育的訓練場域。
國研院今舉辦「世界第一 互動式實驗動物顯微手術教育基地」記者會。記者曾吉鬆/攝影
國研院動物中心打造領先世界的「互動式實驗動物顯微手術教育基地」。記者曾吉鬆/攝影
教育基地中可容納12名學生,當學生執行手術時,老師可以同時看到12名學生的操作現況。記者曾吉鬆/攝影
動物中心開發出實驗動物的仿生教具如皮膚、血管、導管等,讓初學者先利用仿生教具練習手感。記者張博瑞/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