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牛津詞典年度詞彙“腦腐”,說明用戶的生存現狀|TTS新傳熱點押題
@TuTouSuo™️
小紅書賬號:禿頭研究所新傳考研/禿頭研究所Monsters
有求必應屋:新傳考研共享平臺可在後臺回覆「有求必應」,包含新傳論文精選、熱點押題、參考書筆記、公開課、名詞解釋播客音頻。
考研答疑羣:可在後臺回覆“2026考研”,禿頭所打工人正在嚴陣以待(記得備註2026考研呀)!
網絡用戶|熱點押題
@TuTouSuo™️
熱點押題:結合牛津詞典年度詞彙“腦腐”,說明用戶的生存現狀。
19世紀中葉,梭羅在《瓦爾登湖》中提出“腦腐”(brain rot)一詞,批判當時社會喜歡簡單無腦,拒絕深度思考的現象。而牛津詞典將“腦腐”列爲2024年度詞彙,也恰恰切中了高度智能媒介化的時代弊病。“腦腐”指的是網絡上碎片化、低質量的內容正在蠶食人們的心智,導致大腦像腐爛了一樣,出現了一定的功能衰退。隨着數字時代的到來,技術成爲構建社會控制體系的核心,基特勒所論述“人是媒介的延伸”似乎比麥克盧漢的論斷更有說服力。數字平臺用戶的生存境況正如身處數字鎖鏈之中,但也有不少網民已經意識到這種現象,步入了斬斷鎖鏈、重奪主體性的新型實踐。
一、主體性的消亡:人是媒介的延伸
“媒介決定了我們的境況”,基特勒警句式的斷言點出了媒介在歷史轉型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他認爲在新的技術體系下,身體已經淪落爲技術的客體,技術有吞噬人的主體性的可能。根據《2022年國民專注力洞察報告》,當代人連續專注的時長已經從二十年前的12秒降至8秒。短視頻平臺每秒11.7條內容的推送機制,實際上是突破人類認知極限的信息轟炸。在這種技術和內容環境下,人類大腦的信息過載與低質的內容推送形成了惡性循環,逐漸喪失深度思考的能力,諷刺的是,“深度思考”在技術的不斷迭代中已經由AI代替人類完成。
二、身處數字鎖鏈:資本與技術的合謀
數字時代的到來並沒有預想中的那樣普惠繁榮,而是將人們帶入了一個“大他者消退”的時代——看似開放自由實則深陷數字鎖鏈。在信息的爆炸中,人們被賦予了前所未有的生產和消費能力。但它背後隱藏的是資本與技術的合謀,不斷擴大社會的裂隙。恰如荷蘭學者José van Dijck提出的“數字封建主義”概念:當代平臺的社會形態是以科技公司爲代表的資本巨頭把控着技術紅利和數據資源,成爲互聯網時代的“封建領主”,廣大用戶連娛樂活動都在爲企業提供數據、創造價值,深陷資本與技術合力打造的數字鎖鏈之中。
三、數字迴避與抵抗:重奪主體性的實踐
出現“腦腐”用戶的社會無疑已經進入德勒茲口中的控制社會,但是控制社會的核心也在於不斷地生成、演變和重構。當許多網民已然意識到數字技術對人思考能力的控制,他們開始採取“反技術依賴”的數字迴避和抵抗實踐,例如儘量少使用電子產品、少接觸碎片化的低質信息等。現在數字抵抗的核心已經不再囿於脫離數字技術,而是思考如何更加理性地使用數字工具,在數字社會從媒介手中奪回人類主體性。
在數字時代,信息技術衝破了時空限制,將世界微縮成一個緊密相連的網絡,海量的信息無時無刻不被展現在人們眼前。這種平臺化、算法化的生活無疑爲人們帶來了更爲便利的生活和更豐富的娛樂內容,但同時也讓人們疲於思考,再難接受深度內容。“腦腐”成爲當代人關注的重點議題,表明人類已經意識到數字技術對人類思考能力的削弱和控制。如何與數字技術更好地共存,隨着其不斷迭代發展更需要人類深入探索。
◟✦✩‧₊˚
* ᴳᴼᴼᴰ ᴺᴵᴳᴴᵀ *
「2026屆39所院校全程企劃」
減少考研投入成本 一站式學習
清晰化院校考查內容 輕量簡單
「2026版名詞解釋(正在售賣)」
結構化背誦+貼合教材+輕量記憶
必背300詞+掃盲1000詞
「禿頭所答疑社羣|公開課」
每天一篇論文帶讀&評論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