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RCT195B數據鏈跟蹤干擾站」亮相 呂禮詩3大解讀
呂禮詩解讀解放軍「RCT195B數據鏈跟蹤干擾站」:體系化建軍、預警機關鍵及解放軍優勢何在?(藍孝威攝)
大陸第11屆空軍航空開放活動和長春航空展近日在長春舉行,現場展出「RCT195B數據鏈跟蹤干擾站」等一系列防空雷達。前海軍艦長呂禮詩今天(20日)前往現場參觀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體系化建軍是否完整,不是完全只有飛彈,完全只有預警機,或者是戰機,現在的電磁頻譜戰是另外一個新的領域,解放軍在相關裝備的研發部署上佔有優勢。
一、何爲體系化建軍?核心是數據鏈互通,打破傳統作戰侷限
談及「體系化建軍」,呂禮詩明確指出,「真正的核心在什麼?就是中間的各個載臺,例如地面的防空飛彈,空中的預警機或者是戰機,彼此之間的 data link(數據鏈)如何互相分享。」他強調,如今已不再是傳統電話網路時代,「因爲速度非常慢,戰機飛行員還必須在雷達螢幕上確認目標」,而體系化建軍模式下,「當預警機發現目標之後,操作手直接在螢幕上用光筆點下去,然後再點選要指派哪一架戰機,該戰機直接就會收到目標,然後就直接可以前往,無論是查證或者是直接進行攻擊都可以。”」
同時,呂禮詩也提到體系化建軍並非勝券在握,「也就是敵我之間的一個較量,如何讓對方處在戰爭迷霧之中,對於我軍來講,卻是在一個共同作戰圖像的呈現,也就是我軍完全可以看清楚在空中有哪些目標,在地面上面有哪些目標。」而解放軍研製的「RCT195B數據鏈跟蹤干擾站」,正是針對數據鏈干擾的關鍵裝備,此前《華爾街日報》在2018年就曾報導,解放軍在南海美濟礁已部署該干擾站。
二、爲何預警機、雷達在現代戰場至關重要?是數據鏈關鍵節點,整合難度大
在現代戰場中,預警機和雷達的地位愈發凸顯。呂禮詩表示,各國之所以重視預警機,是因爲 「預警機是數據鏈當中一個很重要的節點」。以解放軍的裝備爲例,「之前談到的是PL-15或者PL-17這種長距離射程的防空飛彈,甚至可以達到400公里」,而研發如此遠射程的飛彈,就是因爲可以直接打擊預警機,若針對地面載臺,則可使用干擾天線。
此外,呂禮詩還以臺灣和印度的情況爲例,說明預警機整合的難度。「臺灣也很想買預警機,但整合有其門檻,需要跨平臺」;印度購買的武器裝備來自印度國產、俄羅斯、法國等,「需要各國把原始碼交出來,才能夠讓它的數據有效整合,但恰好這也是問題最困難的部分」。他進一步解釋:「所謂的原始碼就好像是我們的手機,收到的訊息其實都是由0和1組成,經過編碼之後然後纔有意義,例如0101或者1100到底代表什麼樣的意思。”」
三、解放軍有何優勢?裝備水平全球領先,電子戰領域搶佔先機
在全球軍事競爭背景下,呂禮詩分析解放軍的優勢。從裝備水平來看,中共解放軍在電子戰領域積極佈局。呂禮詩強調:「現在對於各國來講,大家都想要在電子戰領域爭搶先機,因爲電子戰其實是無硝煙的戰場,實際上來講,它可以在沒有對於裝備人員殺傷的情況之下,其實就已經制敵機先。」
呂禮詩去,中共解放軍部署的「RCT195B數據鏈跟蹤干擾站」,正是其在電子戰領域發力的重要體現,且解放軍肯定在更早之前,就已經進行反電子供給或者電子防禦,爲其在現代戰場競爭中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