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泛娛樂”出海,中國短劇面臨製作成本挑戰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劉婧汐

中國短劇市場在海外異軍突起,成爲文化出海的新亮點。

根據Sensor Tower數據,2025年Q1季度全球短劇應用內購收入逼近7億美元,是2024年第一季度的近4倍。而短劇應用下載量同樣快速攀升,2025年Q1全球下載量超過3.7億次,是2024年Q1的6.2倍。截至2025年3月,全球短劇應用累計下載量接近9.5億次。

“短劇是一種全新的休閒方式,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發展潛力。”楓葉互動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賈毅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這些‘第一’的背後都是創新,是我們根據市場的變化不斷進行的全新探索。”

短劇海外走紅

短劇出海,正在成爲中國泛娛樂內容國際化的新賽道,展現出巨大的市場潛力和商業價值。根據《中國微短劇行業發展白皮書(2024)》,未來微短劇海外市場規模有望達到360億美元。

當被問及短劇能在海外迅速走紅的原因時,賈毅認爲這是宏觀因素與微觀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國家強大。”賈毅坦言,“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往往通過文化分享來體現。隨着中國綜合實力的提升,許多優秀的本土故事和表達方式逐漸受到更多海外觀衆的喜愛,這爲短劇出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宏觀因素之外,短劇自身的特點也成爲其走紅的重要助力。“短劇的快節奏故事表達形式,越來越受到全球觀衆的青睞,這是微觀層面的關鍵原因。”賈毅說。

但在海外拍攝製作的過程中,也面臨着演員口音、內容選擇等諸多困難。賈毅認爲,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於擁有一個好學的核心團隊。 “從2022年開拓市場開始,我們的核心團隊就面臨着巨大的挑戰。但大家一直在不斷學習、摸索,解決演員表演、口音、故事節奏、用戶付費等一系列問題。”

成本上漲挑戰

短劇行業在快速發展的幾年間,在外部管理和內生髮展邏輯的驅動下,逐步從視聽“產品”向“作品”轉變,生產方式、商業模式等也隨之發生變化。伴隨着政策對短劇的管理與引導常態化,短劇正逐步邁向精品化、專業化、規範化發展。

談到精品化,賈毅有着自己獨特的理解:“如果認爲精品化就是服化道,那是不準確的。真正的精品化一定是情感和情節的高度共振,即使服化道樸素,只要故事和情感達到和諧共振,就是精品。”

他直言,公司追求的精品化核心在於創新,尤其是勇於做市場上“第一次”的嘗試。“迄今爲止,我們那些取得巨大成功(1000萬美元以上投流)的作品,幾乎都是市場上的第一次,它們可能製作成本不是最高的,但在打動觀衆內心和情感世界方面是最好的。”當然,創新伴隨着大量失敗,但這是行業常態。

隨着短劇市場的快速發展,製作成本也在不斷變化。賈毅透露,2022年6月,公司在洛杉磯製作短劇的成本約爲10萬美元,而現在這一價格已普遍逼近25萬-30萬美元,翻了兩三倍。

“成本的大幅上漲確實給我們帶來了很大壓力,但這也是市場競爭的必然結果,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件好事。”賈毅表示,“它倒逼我們優化生產流程,提高爆款率和成功率,不能再像以前那樣粗放經營,而是要打造更多精品化的故事。”

對於內容創新的難度,賈毅有着清醒的認識:“內容創新本來就非常艱難,我們雖然有很多‘第一次’的成功,但更多的是‘第一次’的失敗,可能80%的題材都失敗了。”他坦言,“但創新是常態,我們不會因此退縮。”

面對短劇市場存在的同質化、低俗化問題,賈毅認爲這與短劇的本質特點有關。“短劇是情感驅動型題材,高度依賴情感框架,就像手機遊戲的玩法,容易出現相似性,這種同質化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仍會存在。”

賈毅認爲,短劇就像一個強大的標準容器,目前以APP形式存在於海外,最終可能演變成一體化的休閒娛樂平臺。

“在這個平臺上,用戶不僅可以看短劇,還能看綜藝、看比賽,它會成爲人們不可或缺的休閒娛樂場景。”賈毅說,“短劇不會取代其他產業,而是一種全新的休閒方式,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