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青少年“選擇孤獨”背後的心態

參考消息網8月22日報道 西班牙《國家報》網站8月8日刊登一篇文章,題爲《如何知道青春期的兒子是不是自己選擇了孤獨?》,作者是卡羅琳娜·加西亞,編譯如下:

青春期或人生任何階段出現的孤獨感都是一種與世隔絕的狀態,如果不是主動的選擇,孤獨感可以被認爲是源於悲傷的次要情緒,悲傷則是主要情緒。西班牙全科健康心理學家伊雷妮·安普埃羅·洛佩斯給出的定義是:“當我們感到與他人沒有聯繫時就會覺得孤獨,這會讓我們產生一種脫節感。這種情緒是在告訴我們,我們需要對外聯繫了,需要建立連接。”然而,孤獨也可能是一種個人選擇。有些人會主動尋找獨處的時刻,傾聽自己的心聲,享受獨處時光,或者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洛佩斯認爲:“這種情況下的孤獨與悲傷無關,因爲這樣的獨處時間會給人帶來幸福感。”

這名心理學家指出:“在日常諮詢中,我觀察到許多人表示他們自己選擇了獨處,喜歡獨自度過一段時光,追求自己的愛好。但當我們深入探究這個問題時,我們發現,在這種表面的選擇背後,往往存在一種迴避的心態。”

自願獨處還是選擇逃避?

心理學家拉法·格雷羅指出:“青少年會選擇獨處嗎?我認爲他們並非有意識地作出自願選擇。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同齡人非常重要,這給他們一種歸屬感,一種被同齡人看到的感覺非常重要。”格雷羅認爲,一些年輕人因爲缺乏自信或者比較害羞,就會選擇獨處,但這可能並非有意識的選擇,“比起成年人的迴避機制,青少年這樣做是爲了逃避”。

洛佩斯指出:“事實上,青少年有時並非出於自願而自我孤立,而是因爲他們害怕社交,因爲他們感到羞恥或缺乏安全感。儘管自我孤立可以讓他們感到某種程度的解脫,但事實上卻隱藏着更深層次的情緒,比如恐懼、悲傷或自卑等。”此外,這名心理學家認爲科技的使用會大大強化這種孤立感,科技提供給人即時的消遣和短期的滿足感,比如觀看視頻、玩電子遊戲、瀏覽社交媒體等。這些行爲雖然能讓青少年感到愉悅,但也讓他們與現實世界的關係越來越遠。

西班牙教育專家亞歷杭德拉·梅盧斯強調:“青春期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階段,一般從10歲、11歲或12歲開始一直持續到成年。社交互動對青少年的歸屬感至關重要,這一點毋庸置疑,但很多青少年在很多時候會選擇獨處。在這個階段,他們的臥室門總是關閉的,他們需要獨處,喜歡獨立探索自己的興趣愛好,發現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這其中確實存在選擇獨處的成分。”

但還有截然不同的另一面。洛佩斯指出,有幾種跡象值得家長警惕:“首先是習慣的改變。有時這樣的改變是細微的,有時又很明顯。比如食慾不振或突然吃得更多,睡眠時間增加或者難以入睡,不再想出門或者說不願意出門,與朋友的聯繫也明顯減少。”

另一個跡象就是他們可能會把自己鎖在房間裡。“當孩子被自己無法理解的情緒或者不願與旁人分享的情緒壓得喘不過氣時,他們往往會躲進自己的房間。他們可能會藉助科技來逃避,或者乾脆把自己孤立起來,因爲他們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這樣做雖然一開始可以讓他們平靜下來,但最終會加劇他們的孤獨感”。洛佩斯指出,一個非常重要但經常被忽視的症狀是易怒:“青少年的悲傷或抑鬱症狀並不總是像成年人那樣表現出來,他們不一定表現得冷漠,或者直接哭出來,但他們更經常表現出頻繁的易怒,甚至伴有攻擊性行爲。”

家長如何找到溝通點?

梅盧斯指出,“顯然,如果我兒子說‘好了媽媽,我要回房間一會兒,你真煩人’,這與他說‘我需要一個人待着,因爲我想聽音樂或看電影’是不一樣的”。爲了區分這兩種情況,並提供幫助,父母就必須找到能與孩子建立溝通的共同點。梅盧斯說:“總有一些事情可以做,比如一起運動,分享愛好,一起去聽喜歡的人的演唱會。”這並不意味着要與孩子處在同一個水平線上,因爲孩子總是會把父母看作“不在線”的人,或者根本不理解他們想要什麼。

格雷羅解釋道:“最重要的是,父母必須以理解和無條件的視角幫助孩子。”梅盧斯則指出:“父母必須充分了解孩子的大腦處在哪個階段:他們正在發育,大腦在成熟的過程當中,仍然需要榜樣、支持和陪伴,而不是持續的評判他們的行爲。最重要的是提供幫助。”

作爲家長,必須明白的是提供幫助的方式是通過理解和同理心,讓孩子明白這是一個一定會走出去的人生階段,他們的所有表現都是正常的,也是正常健康發育的一部分。

對此,洛佩斯認爲,“首先要能坦誠地談論情緒,因此也要坦誠地談論孤獨。幫助他們理解,有時候我們並非選擇獨處,而是出於恐懼、不安全感或害怕被評判而被迫獨處。當然,也要向他們表達你無條件的支持”。

設定規則和限制也很重要,尤其是在假期期間。“人們常常會想,‘好吧,至少如果他們感到孤獨,可以用科技手段來分散注意力’,但這並沒有真正的幫助。”科技能暫時緩解孤獨,但從長遠來看,只會加劇他們的孤獨感。設定有利健康的限制並鼓勵積極的習慣至關重要。例如,建議他們每天散步,進行一些家庭活動,哪怕只是小小的活動,也能提供互動。

在此基礎上,父母可以逐漸轉向其他類型的互動,“我們也可以提出一些讓他們與他人更親近但又不會給他們帶來壓力的建議。例如去社區游泳池,與他們感到安全的朋友見面,參加集體活動。但要始終尊重他們的時間,不要對他們感覺到的困難加以評判”。(編譯/王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