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築基、科技引領、人才驅動——三位一體鍛造大灣區現代化產業體系新型基礎設施
田原
日前,央地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工作推進會在廣州舉行。會議強調,要圍繞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着力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產業科技互促雙強、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培養引進科技創新人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有效夯實大灣區科技創新硬實力,加快把科技成果轉化爲現實生產力,不斷爲產業科技創新注入源頭活水,厚植大灣區科技創新人才底座,全面激活創新創造活力。
這場會議的召開,標誌着央地協同、三地聯動的科創共同體建設進入新階段。教育之基深植,涵養產業創新的源頭活水;科技之翼高揚,引領產業體系的能級躍遷;人才之鏈鍛強,鑄就產業發展的核心引擎。在這一宏圖之中,“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新型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和強化,恰如珠江、東江、西江三水匯流,其奔涌東流之勢正重塑大灣區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翰海浩疆。粵港澳大灣區產業人才研究院(以下簡稱“產才院”)應運而生。“產才院”的獨特使命,就是要高水平建設國際一流的產業人才智庫,並以此爲平臺樞紐打通三要素融合的“任督二脈”,促進大灣區成爲全球產業版圖中不可或缺的“創新極”,服務好產業高質量發展進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這當中,綠色能源等戰略新興領域科技成果有組織產業化的加快推進,正是這一使命的生動寫照和獨特實踐。
“產才院”的一大願景,是持續推動構建需求導向型的“產學互促”新型育才模式,助力教育鏈成爲產業鏈的“預研、預練、預產”環節。“產才院”院長王中林院士是納米能源領域的世界頂尖科學家,“產才院”以“綠能產業科創匯客廳”爲品牌匯聚了綠能產業相關中外院士、龍頭企業負責人等頂級人才資源。因此,“產才院”推動教育資源和產業資源深度融合具有深厚基礎,衷心希望能同以高校爲代表的廣大教育界,聯合開設“專業+商業”的複合型培訓項目,共同建設“學術導師+產業導師”的創新型培養體系,合力實現教育成果與產業需求的高度契合,爲大灣區以綠能爲代表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人才和科技動力。
“產才院”的前進方向,是始終堅持“產研協同”的科技成果有組織產業化道路,打造科技引領的新質生產力要素“匯聚、耦合、轉化”平臺。誠如王中林院士所言:“科學原創的種子,需紮根產業需求的土壤”。要破解“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轉化梗阻,供需兩側當雙向奔赴,但當前發展形勢下更要強調“以終爲始”的協同發力,讓市場、讓客戶成爲產業提質升級進而科技創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爲此,“產才院”願同各方夥伴共建核心支點、發揮槓桿作用,優先發力海上風電、海洋工程、商業航天、低空經濟、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領域,一方面與京津冀、長三角、成渝地區的知名高校、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攜手探索“智庫+實驗室”成果轉化新型機制,強化科技創新對產業發展的策源功能和引領作用;一方面針對世界500強、地方支柱、中小微等各類企業“發展難點、技改堵點、人才痛點”,交互提高產業需求挖掘和解決方案匹配的雙重能力。
“產才院”的核心競爭力,是通過不斷豐富全生命週期“產才融合”人才服務生態,讓人才價值在產業價值的實現過程中形成螺旋上升閉環。大灣區建設呼喚“高精尖缺”科技領軍者、洞悉產業前沿的卓越工程師與技藝精湛的大國工匠。面對大灣區戰略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人才結構性短缺和週期性錯配的雙重挑戰,“產才院”致力打造人才“育、引、留、用、傳”全生命週期服務生態,已率先在“頂尖人才磁極”“跨境合作網鏈”形成兩大突破。王中林院士成立廣州藍色能源研究院,劉經南院士在陽江成立海洋通信遙感導航院士工作站,馬來西亞科學院張紋通院士就海上風電顛覆性技術與中國能源領域鏈主企業深度對接。唯有實現產業和人才的互促雙強,新質生產力的“乘數效應”纔有條件充分發揮。“產才院”期待“立足灣區、服務全國、面向世界”,有組織深化與產業端的全天候、全方位、全鏈條耦合,成系統打通人才和技術的綠色通道,助力企業找到成熟度、匹配度“雙高”的解決方案,服務人才實現“產業—社會—自我”三重價值。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共促產業的大格局中,陽江的海上風電葉片與廣深雙城的具身智能機械臂即便隔海相望終能同頻共振、交相輝映,摩擦納米發電機(TENG)、交叉軸風力渦輪機(CAWT)等顛覆性技術有望在大灣區上天下海、大放異彩。這裡面,不僅能看到智慧碰撞的火花,更能領略“教育築基、科技引領、人才驅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磅礴崛起的全景。
(作者系粵港澳大灣區產業人才研究院秘書長、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協同發展生態聯盟副理事長)
(來源:中國報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