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領導與政策”項目爲全球南方育英才
習近平主席強調:“作爲全球南方一員,中國將大力深化南南合作,繼續爲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國際格局深刻調整,全球南方聲勢卓然壯大,在人類進步事業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始終是全球南方的一員,是發展中國家可靠的長期合作伙伴,也是支持全球發展事業的行動派和實幹家。
教育是南南合作的重要領域,加強南南教育合作是中國擴大教育對外開放的戰略重點之一。早在2010年,北京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就聯合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國際教育研究所創設了國內首個比較教育學“教育領導與政策”全英文國際碩士和博士項目。項目精準服務發展中國家人才培養需求,15年來形成了系統化的培養模式,堅持爲全球南方輸送高水平人才,爲南南教育合作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實踐樣本。
爲發展中國家培養青年領袖
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發佈,提出“加大教育國際援助力度,爲發展中國家培養培訓專門人才”。爲精準對接國家戰略,北京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同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國際教育研究所合作,於2011年、2013年聯合開發了比較教育學專業“教育領導與政策”全英文國際碩士和博士項目。項目整合兩校優質師資和國際學術網絡,聚焦教育管理、領導與政策等核心議題,致力於爲發展中國家培養具有全球勝任力的青年領袖。
來自哥倫比亞的阿爾方西娜說:“在中國的學習經歷對我的職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來自俄羅斯的維多利亞說:“我體驗到了一種平等的對話關係。我與我的中國同學始終在共同交流和共同分享中不斷成長。我們互相分享各自國家教育發展的經驗,這種互動也爲彼此國家的教育進步提供了有益的借鑑。”
打造“留學中國”品牌
比較教育學“教育領導與政策”全英文國際碩士和博士項目,誕生於來華留學教育亟待提升層次和質量的關鍵節點。21世紀初,隨着我國綜合國力持續提升,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希望瞭解中國故事和學習中國經驗。但當時我國來華留學教育面臨三大挑戰:一是語言障礙,外國學生需要英文授課;二是結構失衡,高層次項目不足;三是理念模式滯後,導致培養質量不高。
項目提供一體化碩士和博士培養方案,實現了我國來華留學教育的三大突破。首先,突破了語言障礙。項目用英語作爲教學語言並鼓勵國際學生學習中國語言文化,推動中國學生參與英文課程學習,構建中外學生互學互鑑的跨文化環境。其次,提升了培養層次。項目構建了完整的碩士和博士培養體系,打造了服務國家外交軟實力的“人才紐帶”。最後,提升了教育質量。項目建立了質量評估和動態優化機制,參照國際慣例實施國際學生評課、學習體驗和教師教學體驗跟蹤調查制度,暢通學生反映訴求渠道,持續動態優化課程體系和管理制度。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強調,加強“留學中國”品牌和能力建設。項目不斷完善,爭取以更高標準迴應國家教育對外開放新需求。
2024年的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畢業生和在讀學生對項目的滿意度達到了97%,授課教師對項目的滿意度達到了98%。大多數受訪學生表示,願意把項目推介給本國朋友。
爲南南教育合作作出中國貢獻
參與全球教育治理,需要高校發揮專業優勢。項目凝聚多方力量,在推動南南教育合作、推進“留學中國”品牌建設、增強我國教育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培養全球南方治理人才。15年間,碩士項目已招收57個國家174名學生,博士項目已招收56個國家131名學生。畢業生廣泛活躍於各行各業,有的從事外交工作,有的在一些國家教育部任職,有的在高校從事管理、教學和研究工作,有的到世界著名學府繼續深造。這些畢業生成爲了推動其祖國發展和對華合作的重要力量。
促進教育學科發展。項目的成功經驗催生了教育學科更多全英文國際項目的誕生。如北京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2012年與歐洲3個國家的大學聯合開設了伊拉斯謨·世界“高等教育研究與創新”碩士項目,還陸續開設了“高等學校學生事務管理”、“教育管理與創新”、“高級學習技術”等全英文教學國際碩士和博士項目,開發了一批高水平英文授課課程。
推動人才培養模式輸出。“整合了專業課程、學術講座、專業實習、社會實踐、科研能力訓練、國際交流、學術研討會等模塊,構建了分層分類、立體多元的學習框架”,這是國內外教育同行對項目的評價。項目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向泰國農業大學、埃塞俄比亞亞的斯亞貝巴大學、毛里求斯開放大學等全球南方國家高校推廣,其中,毛里求斯開放大學基本複製了項目的課程體系。與此同時,東北師範大學、浙江大學、陝西師範大學等國內高校相繼開設同類項目,與本項目形成了良好的互動。
項目於2013年和2021年榮獲“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獎”,同時得到了國際關注,參與項目的教師多次應邀在國際會議上介紹經驗。
顧明遠先生說,教育是文明互鑑的橋樑。當我們培養的畢業生致力於推動中外教育合作、一些外國專家將中國的項目經驗向外國推廣時,我們感受到,項目正在爲南南合作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強勁動力。
(作者系北京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副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5年08月28日 第09版
作者:胡昳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