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會考自然科題型關注生活議題 端午立蛋習俗入題
114國中教育會考第二天,今日上午進行自然科測驗,解題老師認爲,此次考題難易適中且具鑑別度。(本報資料照)
114國中教育會考第二天,今日上午進行自然科測驗,教育部安排國、高中教師協助解題。解題教師表示,題型分佈與往年相仿,亦即生物、地科和跨科約佔50%,理化約佔50%的考題,由基本觀念題型出發,漸次發展到高層次的活用題,結合學生生活經驗,涵蓋重要學習觀念,難易適中且具鑑別度。
今年自然科考題爲50題,除了生物科、理化科、地球科學外,另外加入跨科主題的學習內容。試題設計以基礎、核心及重要的概念爲測驗重點,由基本觀念題型出發,漸次發展到高層次的活用題,學生學習時需達到的核心素養、探究與實作、跨科概念的整合、詮釋圖表及關注生活與環境議題等。
解題老師們認爲,此次試題圖表題佔八成六,維持歷年自然科命題的特色,即重視學生對於圖表的判讀、理解、分析與應用的能力。同時強調基本能力的重要性,避免特殊、繁瑣的解題計算過程。基本的學科知識與概念不可少,學生在答題時需具備相關知識與概念。
自然科生活題提到端午節有「立蛋」的習俗,談到網路上民衆說法:只有在端午節正午,生雞蛋纔可以立得起來。其論點爲端午節時太陽直射北半球,臺灣正好位於北半球,因此只有在端午節正午時,太陽對生雞蛋的引力與地球對生雞蛋的引力恰好相反,兩力互相拉扯才使得生雞蛋能夠直立。
解題老師表示,此提屬於探究與實作題,學生從閱讀以上文字敘述,要能分辨生雞蛋爲控制變因,端午節爲操縱變因,也就是實驗中能改變的因子;生雞蛋能夠直立則是實驗結果,也就是應變變因;兩力互相拉扯才使得生雞蛋能夠直立,則是推理論述或論證建模,也就提出變因與結果之間關係的推理過程。所以要反駁「只有在端午節正午,生雞蛋纔可以立得起來」的論述,就是選擇同一種生雞蛋,但在不同時節正午,觀察在臺灣是否能成功立蛋?學生從三年實驗活動中,首先要能明白操縱變因、控制變因及應變變因的意義,能連結變因與結果的關係,也就是提出符合邏輯的推理說明。
生物科試題內容適切活潑,涵蓋生物學習重要概念,例如:細胞、營養、 運輸、協調、恆定、生殖、遺傳、分類、生態等基本概念。有評量基本的學科知識,也有結合生活情境或實驗情境題。 例如第20題,評量胰島素對於血糖 濃度變化的影響與時機;第22題,評量植物的蒸散作用與木質部運輸水分的關係;第24題,評量鳥類的分類關係;第27題,評量骨董顯微鏡與現在顯微鏡各構造和功能的差異;第34題評量比較原核生物界和 真菌界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