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噪音比行人地獄更致命 醫界籲六都建即時噪音地圖
立法委員劉建國(左起)、前臺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陳美州、臺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創會理事長葉光芃、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記者李青縈/攝影
臺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創會理事長葉光芃引用歐洲數據推估,我國每年可能有86.7萬人因交通噪音導致長期重度煩惱,23.5萬人因而有睡眠障礙、2550人釀心血管疾病,甚至有4203人因爲交通噪音暴露早逝,威脅更甚行人地獄。相關團體聯合呼籲六都布建「即時噪音地圖」。
臺灣婦產科醫學會(TAOG)、臺灣胎幼兒期防治成人疾病學會、亞太婦產科內視鏡暨微創治療醫學會(APAGE)、臺灣婦產科內視鏡暨微創醫學會(TAMIG) 、彰化縣醫療界聯盟、臺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等聯手舉辦記者會。聯手呼籲,普設交通噪音微型監測站、全國各縣市現行158處道路交通噪音監測點,升級爲全年候24小時自動連續監測站,並且在六都優先設立即時噪音地圖。
葉光芃引述本土研究顯示,醫療人員住家環境噪音,可能導致倦怠,可能影響醫療品質,甚至引發國安危機;與管理人員相比,醫生、護理人員和醫療技術人員觀察到的與噪音暴露相關的倦怠風險更高,其中關鍵在於睡眠剝奪。噪音陳情一直是各項公害之冠,然而,交通噪音不合格率卻是長期不到1%,顯見現行音量標準是過於寬鬆的無效管制。
臺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臺大醫學院醫學系婦產科專任教授陳美州也引述國外研究表示,暴露在高交通噪音的35歲以上女性,不孕風險上升。
噪音的威脅連在母親體內的胎兒也難以倖免。臺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馬偕醫院婦產部部長黃建霈表示,24周後胎兒就對聲音有反應,更有國外研究發現,懷孕媽媽睡不好時,會影響胎兒大腦發育,更影響情緒控管跟記憶受損。另有研究,母親懷孕時睡眠品質,影響孩子智商表現。
葉光芃指出,航空站是全年噪音自動連續監測,交通噪音卻是隻有每季應進行2次以上的24小時連續測定。他警告,交通噪音對不同器官系統和心理健康都有影響,可能造成乳癌、大腸癌及兒童癌症,噪音可能導致聽力受損, 7%失智症發生和聽損有關,是可預防的失智危險因子。
馬偕兒童醫院副院長、臺灣胎幼兒期防治成人疾病學會創會理事長楊昆德引述科學文獻,55分貝以上界定噪音,有超過百萬的歐洲兒童可能因爲交通噪音而有行爲障礙、體位過重或閱讀困難;甚至影響發育中胎兒的腦神經發展,造成內分泌和神經發育障礙所導致,甚至啓發青少年、成人和老年期的身心疾病。
立法委員劉建國表示,爲什麼天上飛的可以全年監測,但地面噪音卻長期放任?呼籲政府針對噪音熱區或是特定路段周全建置;呼籲行政單位儘快正視問題,提出改進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