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溫牀 傳統圓環漸式微

公館圓環開始進行拆除及公車地下道填平,昨天下午工程持續進行。記者曾原信/攝影

臺北市公館圓環拆除工程昨凌晨動工,全臺各地仍存有不少圓環,也讓圓環存廢再掀討論。專家認爲,臺灣車流量高,傳統圓環很難紓解車流,規畫已不合時宜,歐洲許多國家都已在推動「現代圓環」或「渦輪圓環」。

公館圓環填平地下道工程,前晚在公民團體、在地民衆及學生團體的抗議聲中開工,預計一個月內完成。由於北市仁愛、景福門圓環車禍事故也不下於公館圓環,更是危險路口,北市正評估仁愛、景福門圓環是否比照改善。

全臺各地有圓環的地方不少,以北市爲例,包括公館圓環在內,有十二個;臺南更多,共有十五個圓環。若以設計來看,除了傳統圓環外,高雄市街頭去年設置了全臺首個「標線型圓環」,屬於現代圓環,臺中則有「渦輪圓環」。

如今隨着公館圓環拆除,再度引發都市交通設計的討論。臺大土木工程系交通組退休教授張學孔認爲,圓環可分兩大類,一是偏向景觀古蹟保留等公共空間,如紐約的哥倫布大圓環,從環境景觀文化古蹟融入交通需求;另一種是交通圓環,從安全、車流效率等角度評估全。

張學孔說,很多學者研究,號誌化路口若用圓環設計,可減少百分之九十的死亡車禍、百分之七十五的受傷車禍,但臺灣許多圓環車流高,得加號誌才能提高效率和安全。美國有學者研究發現,當每個車道車流量超過六百輛次以上,停等時間也會急劇上升,這就是臺灣圓環的困境。

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退休教授羅孝賢也說,圓環的操作原理是以自由交織取代號誌轉向,在低流量情境下或許可行,但在公館這類車流龐大、車種複雜的路段,卻成爲事故溫牀。

「傳統圓環規畫不合時宜」,標線改造臺灣路主編劉冠頡說,北市仁愛、景福門等傳統圓環內外各一個系統,設計未結合,纔會發生事故;歐洲許多國家已推動「現代圓環」或「渦輪圓環」,現代圓環以不同的標線箭頭指示不同車道的轉向;渦輪圓環則把動線變成螺旋,讓車流自然甩出,提高效率,降低事故。

圓環專家「松山查爾斯」許晟鬆也說,臺灣許多圓環刻意規畫「內環行駛汽車,外環機車」,就會發生非常多衝突點,機車直行會遇到汽車右轉側撞;國外圓環沒有車種分流,不須依車種額外畫出其他車道,更不會排擠人行空間。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