剿共與保衛華中一體兩面 華北只要主權不失
張學良(前左)與蔣介石。(本報資料照片)
中日華北攻防(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專刊)
1933年3月中國於熱河戰役失利,是一連串情勢誤判及統籌不力造成的結果,蔣介石與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代委員長張學良皆應承擔不同程度的失職責任,蔣的責任在於情勢誤判,張的責任在於統籌不力。
究其實質,關東軍進軍熱河,主要是爲了落實滿洲國的建國目標,亦爲鞏固以長城爲界的國防邊界線。然時任熱河省主席的湯玉麟,不僅不抗敵,反而一度列名關東軍主持的東北行政委員會,且署名「滿洲國宣言」。
國民政府未能及時解決湯玉麟,搶先部署熱河防禦,癥結在於主持華北大局的張學良與湯玉麟在經營鴉片貿易上形成共生關係,張不願輕易斷此財源。張無意積極承擔熱河防務,雖曾一度引起行政院長汪兆銘辭職抗議,但蔣介石視張爲盟友,不願意因熱河防務問題引起爭議,動搖自己在華北的權力架構。在保張優先的考量下,國民政府並未利用關東軍忙於在東北各處征伐義勇軍的機會,去加強熱河防務,這自然是導致日後熱河戰敗的關鍵。尤其蔣介石一直認爲關東軍兵力不足,除非得到日本國內部隊增援,不可能輕易發動熱河戰事。因而他把重心放在催促東北軍早日入熱河,認爲只要熱河防禦部署得當,就可迫使關東軍打消戰意。出乎意料的是,關東軍僅從駐滿洲國境內的四個師中,抽調兩個師、一個騎兵旅團,及臨時整編而成的一個混成旅團,總兵力只有18,500人,就敢貿然啓動戰事。
戰術老舊、無抗敵決心及失去民心,是熱河戰役大敗的三大主因。其中,東北義勇軍不耐陣地戰,湯玉麟軍系陣前倒戈,以及熱河民衆開城降敵,皆在不同層面上影響戰局。然最令人詬病的是,奉命支援熱河戰事的東北軍第57軍萬福麟部,除在凌源前線不戰而撤外,連原本要固守後方重鎮的鐵門關、董家口、喜峰口也拱手讓人。
長城保衛戰乃熱河之役的延續,主因在於關東軍擬將位於熱河境內的長城7個關口納爲滿洲國的國境線。3月7日展開的長城保衛戰約可分三個階段:(一)長城關口纏鬥;(二)灤東作戰;(三)兵臨北平。
從日軍將戰場從熱河轉到華北時,只增兵1萬餘人,總兵力約3萬人的情況來看,華北戰役自始就是一場有限度的戰爭,日軍目的只是確保長城國境線的絕對安寧。而蔣介石無意堅守熱河,其底線在於不能喪失河北省,也不希望華北事務阻撓他在華中地區的剿共行動。華中地區爲蔣的直轄地盤,中共存在華中地區,直接威脅他的權力核心基礎,是以剿共與保衛華中乃一體兩面,華北地區只要主權不失,停戰協定不涉及滿洲國的主權認定,其餘皆可商議。
(四之二,摘自中研院近史所專刊《中日華北攻防》)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