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後升學戰場更殘酷!「李遠哲」的教育改革為什麼被輿論追著打?

李遠哲拍攝了一支教改宣導影片,呼籲家長不要一味在意自己孩子是否明星學校。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98/05/16 何褔慶攝影)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憑藉諾貝爾獎的光環,在臺灣擁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併成爲教育改革的領導人物。李遠哲當年擔任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召集人,提出《教改總諮議報告書》,主張廣設高中大學、多元入學制度,以紓解升學壓力,推動教育現代化。然而,三十多年過去,教改的成效不僅未能如願,反而成爲學界與社會持續批評的焦點。

【推薦閱讀】 升學主義從沒離開過!從聯考到分科測驗 回顧臺灣考大學制度演變 民間教育改革! 2008年「假考部隊」寫生死簿消滅爛系

1994年,410教改聯盟提出「落實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推動教育現代化」及「制定教育基本法」等四大訴求,期望打造更完善的教育環境。然而,當時未能預見少子化的影響,,導致現今大學供過於求,學校陸續退場。「大學生滿街跑」成了教改失敗的代名詞,學歷貶值、技職教育弱化、就業市場競爭加劇,讓許多學者和教育專家對此提出反思。

此外,大學教育品質參差不齊,學歷通膨問題日益嚴重。許多學生雖獲得學士學位,卻難以在職場上發揮競爭優勢,導致「高學歷、低薪資」的困境。更嚴重的是,學術資源未能有效運用,部分教授甚至面臨失業壓力,學術界的不安持續蔓延。

當年的教改目標在於「打倒聯考」,希望透過廢除聯招、推動多元入學來減輕學生升學壓力。然而,改革的結果卻與預期相反,升學壓力不僅未減少,反而加劇。「忙、茫、盲」成爲教改後學生的真實寫照,考試不再只侷限於紙本測驗,還增加了學習歷程、備審資料、面試評量等繁瑣競爭,升學變得更加多層次、更具壓力。補習班業者因應考需求迅速發展,「補教產業化」使得教育成本節節攀升,弱勢家庭學生更加吃虧。

教改後的多元升學方案,卻讓資源豐富的家庭更有優勢,反而加劇社會階級固化。研究顯示,富裕家庭的孩子進入頂尖大學的機率是窮人的六倍,這說明教改不僅未能促進社會流動,甚至可能加深「貧窮世襲」的現象。

當年批評聯考的聲音,主要來自於「考試壓力過大」的觀點,然而,壓力的根源並不僅限於考試製度,而是來自於社會競爭機制。即使廢除了聯考,升學壓力依舊存在,學校與家長仍然高度重視成績表現,學生仍需參加各類升學考試。此外,進入社會後,各種證照考試如律師、會計師、高普考、語言檢定等,仍然是職場競爭的一部分,壓力並未因教改而消失。

當年的教改初衷是讓學子「學習減壓,多元發展」,但現實卻是「升學焦慮加深,補習文化盛行」。臺灣目前的教育改革仍有許多課題需要檢討,唯有正視現有問題,從根本調整制度,才能讓教育真正迴歸公平與適性發展的本質。